•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传说典故   

五谷的历史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谷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大量的关于谷物的传说。谷物生产是中国农业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五谷、六谷、九谷、百谷等称谓,它们成为农业或粮食的代称。清代学者程瑶田(1725—1814)还著有《九谷考》一书,对粱、黍、稷、稻、麦、大豆、小豆、麻、苽等9种作物进行考证。后来其他称谓渐少,五谷定为一尊。至今的春联,五谷丰登仍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祝愿。 稻的栽培利用。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至20世纪90年代中,中国已发现80余处有水稻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台湾等省市和地区。其最早的遗存,距今已有9000余年。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的农业历史有1万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在距今7100多年前的浙江罗家角遗址发现的水稻,已经籼型和粳型并存。在距今近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谷和农业生产工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黄河流域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水稻遗存。中国的水稻从周代起开始外传,向北首先传播到朝鲜,向南传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日本学者也认为他们的稻作,是由中国长江下游传播到日本的。在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双季稻。现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稻田养鱼技术,是唐代时期南方出现的。宋代的《陈旉农书》,反映当时江南地区已出现了一整套完整的水稻耕作栽培技术。明代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中指出:“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水稻已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了。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了16个省份的水稻品种3400多个。中国现存的水稻品种资源约有3万多份,经过历代的精心选育,培育出了用途不同,能够抗御水、旱、盐、倒伏的众多的优良品种。 黍和粟的栽培利用。黍和粟是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最早驯化的栽培谷物。黍又称黄米、糜子;粟又称谷或谷子。黍的野生种称“蓈”;粟的野生种称“莠”,即狗尾草。二者在中国均有广泛分布,《诗经》中已有“不蓈不莠”之句。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共有49处发现黍和粟的遗存,它西起新疆,由西向东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遍及黄河流域,其中以甘肃、陕西、河南三省最为密集,年代也以这三省为早。在山西万荣和甘肃秦安,在河北武安和新郑出土的黍、粟遗存,表明距今8000年前中国已经栽培黍粟了。汉代的《氾胜之书》和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已有较为详细的黍粟栽培技术记载。由于黍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因此在农业的早期阶段,对于黍的重视较强,但后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麦作的推广,黍的种植逐渐减少。粟在唐代前期都占据着粮食的主导地位,有时甚至成了粮食的代名词。如汉代著名思想家贾谊和晁错宣传重农思想的文章即名为《论积粟疏》和《论贵粟疏》。但中唐以后,南方水稻生产发展,粟在粮食作物中的主要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粟在北方农业中地位重要,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培育出近90个品种。从《齐民要术》一书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已出现早熟、晚熟、有芒、无芒、耐旱、耐水、耐风、抗虫等不同品种。虽然黍、粟在今天早已不如历史上那么辉煌,但因其在食用上的特殊用途和营养,所以至今仍有一定的栽培,如北京的一些风味小吃的原料即为黍。 麦的栽培利用。麦分为大麦、小麦两种。大麦又分为有稃大麦和裸大麦两种。通常我们讲的大麦,主要指有稃大麦。裸大麦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如北方称麦,长江流域称元麦,青藏高原称青稞。青藏高原存在着已发现的各种近缘野生大麦及其一些变种,表明我国应是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我国现存的大麦品种发现于甘肃民乐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在《诗经》中常常大小麦并称,如“贻我来牟”,“于皇来牟”,来即小麦,牟即大麦。由于大小麦的栽培技术大体相同,所以在我国古代的农书中将它们一并叙述。由于大麦的生育期短,有利于调节茬口,所以在南方稻麦两熟生产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邻近地区,但传入中国较早。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小麦粒。在云南和安徽等地也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炭化小麦。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小麦主要栽培于黄河流域;汉代推广石转磨,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而不再粒食,因此小麦栽培得以迅速推广,特别是唐宋时期在南方有较大发展,至明代几乎遍及全国,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大豆的栽培利用。大豆原产中国,在东北中南部至华北地区,广泛地分布着类型丰富的野生大豆。由于大豆富含蛋白质和油分,容易氧化、腐败,故种子难以保留。所以,现在出土最早的大豆遗存发现于距今2600多年的吉林永吉县遗址。大豆古称“荏”或“荏菽”。《诗经·大雅·民生》中记述后稷“艺之荏菽,荏菽旆旆”,《史记·周本纪》中也有相同的记载,这些都表明文字的记载大大早于出土文物的时间,这也反映中国大豆栽培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大豆在公元前3世纪传入朝鲜,再传入日本。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大豆已普遍栽培到许多国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作物。在汉代以前,大豆主要是作为粮食利用,自汉代开始,大豆开始制成副食品。以前文献传说淮南王刘安造豆腐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中出土了一幅砖刻绘画,上面有一套完整的豆腐制作工艺流程,它反映了豆腐在汉代已确实出现了。到了宋代,已有关于大豆榨油的记载。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大禹治水 下一篇农历传统节日-腊八节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2852 次
  • 更新时间: 2014-11-29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