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病虫防除   

玉米蚜虫

标签: 玉米 虫害 防治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形态特征编辑本段回目录

       玉米蚜虫俗名腻虫,同翅目,蚜科,寄主作物有玉米、高粱、小麦、狗尾草等。形态特征为:卵椭圆形。分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2型。体长约1.6-2mm。触角4-6节,表皮光滑、有纹。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前翅中脉分为2-3支,后翅常有肘脉2支。

发生规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年发生20代左右,以成、若蚜在麦类及早熟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翌年3—4月间随着气温上 升,开始在越冬寄主上活动、繁殖为害。6月下旬7月初蚜虫由其他寄主迁往夏玉米,7月下旬玉米蚜大量迁入,抽雄前蚜虫在心叶为害,7月底至8月上旬玉米进 入抽雄期,玉米蚜迅速增殖。8月上旬至中旬进入盛期,百株蚜量达万头以上。8月下旬末天敌大量出现,气候干燥凉爽,蚜量急剧下降,集中在雌穗苞叶或下部叶 片,玉米收获前产生有翅蚜迁飞其他寄主。

分布地区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等地,直接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授粉,并能传播病毒,引起玉米矮花叶病,可致玉米减产15~30%。在我国,危害玉米的主要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此外,在黄淮海地区还有棉岈,以玉米蚜最为严重。

危害特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成、若蚜群集于叶片背面、心叶、花丝和雄穗取食、能分泌“蜜露”并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叶片边缘发黄;发生在雄穗上会影响授粉并导 致减产;被害严重的植株的果穗瘦小,籽粒不饱满,秃尖较长。此外,蚜虫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关于矮花叶病的防治方法请查阅今日推出的第二篇文章)和红 叶病毒,导致病毒病造成更大的产量损失。

防治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1、农业防治: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早期虫源。

        2、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或拌种。用70%噻虫嗪(锐胜)种衣剂包衣,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对苗期蚜虫防治效果较好。
      (2)使用颗粒剂。玉米心叶期,在蚜虫盛发前,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千克撒于心叶内,或15%毒死蜱颗粒剂300~500克/亩,按1:30~40比例拌细沙土均匀撒于心叶内,兼治玉米螟。
      (3)喷雾防治。苗期和抽雄初期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若发现蚜虫较多时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 液、2.5%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剂6000倍液等喷雾。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养生十三法则 下一篇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534 次
  • 更新时间: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