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乡风民俗    民间艺术   

龙灯舞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龙灯舞,又名玩龙灯、耍龙灯,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之一。在常德人的心目中,龙的形象崇高而神圣。龙灯舞宋代传入沅澧流域,流传至今,和狮灯一样,在常德流行较广,由于它的规模较大,在数量上没有狮灯多。现在许多重大喜庆日中,都少不了龙灯,它带领着狮子、蚌壳精、采莲船、地花鼓之类的表演队伍,与其同场演出。龙灯舞涵盖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风俗等诸多领域,是一个综合性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 
龙灯舞龙灯舞

  相传两千多年前,楚国擅长捭阖之术的鬼谷子,一次赌老龙王说:“我已掐算,今夏降雨,必定是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九点。”老龙王想让鬼谷子难堪,将下雨计划颠倒过来。结果,城内淹死了人,城外干死了苗。玉帝恼怒,依照天条贬老龙王至凡间。老龙王悔恨莫及,立功赎罪,每逢春节,逐户登门向天下黎民请罪,承诺确保风调雨顺,并最终实现了自己诺言。后来,劳动人民就发明了龙灯舞,以表示制服龙王和期盼丰年的愿望。   这当然只是一则神话故事。

   我国古代科学落后民智不开,认为神话中的龙是海洋的主宰和农作物的司雨神。因此,人民就自发地制作龙灯舞玩,以祈祷神龙的保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改进和提升,龙灯舞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演技精湛和色彩浪漫的民间舞蹈艺术,且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现代龙灯舞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增添节庆日喜庆气氛,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常德民俗志》对常德龙灯舞有详细记载:“龙灯的品种很多,常德盛行长龙,用篾丝制成有花眼的长圆篓约二十个,糊以皮纸,套上把手,以作龙身。另扎饰龙头、龙尾,用彩布将头、身、尾连接起来,篓中置烛。扎彩球一个,安上手把,俗称龙珠。在锣鼓伴奏声中,舞珠人引导‘龙’或绕‘s’,或跑圆场,或就地左右翻滚,织成各种图案。翻滚时,龙灯舞成滚筒式,活龙活现,姿态极美。澧县有一种绣龙,丝缎制成,全身绣花,两边缀以流苏。舞龙者穿着长袍长褂,戴金丝眼镜,而且是很帅的年青人.但不大舞特舞,只是轻轻摇摆。玩龙灯一般是正月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游行于街巷与田野之间,也穿入大户人家堂屋或屋场,以祝贺新春。求子之家,特要求表演“麒麟送子”,愿意加倍奉送“封仪”。龙灯到其家时,将龙灯缩短,上骑一小孩,在锣鼓炮竹声中穿进堂屋,绕不孕之妇女舞弄一周,然后由领队向主家祝愿早生贵子,按麒麟之“麒”与“骑”谐音,“麟”与龙“鳞”谐音。旧时,常德将龙灯分为黄、红,白、花各色,某街某乡为某色龙,相沿不变。但不知起于何时,颜色不同的两龙相遇,往往竞赛一番,观众更加兴高彩烈。龙舟竞赛也是尔界彼疆,井然不乱。现在,舞龙这一习俗仍然存在,但已不再严分疆界。” 

  常德龙灯主要有布龙、草龙、夜龙、板龙四种,最流行长布龙。长布龙竹丝扎龙身,长达十多节或几十节。一条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再加上托柄所组成。龙身是一匹长布,布的中间用颜色或本色布包上稻草或其他东西做成圆梗形状以当脊背,在脊背两边各约八寸宽的部分,用零色布做成鳞状以作鳞甲。做好后,象一条割开了的大蛇皮。龙头首先是用篾在一个托柄上扎出形似龙头的骨架,然后用各种颜色纸糊成,并用白麻作须,蛋壳或乒乓球作眼珠,并在玩龙之前,请当地有名望的在眼珠上用墨点上瞳仁。现在,龙眼由原来的蜡烛改为电光,更显目光炯炯。龙头贴金镶银,龙身用纱绸裱糊,以釉彩描绘,五光十色,蔚为壮观。龙尾,前粗后细。先用竹篾做成一个前粗后细的篓子,将其固定在一个木柄上,用龙身一样的色布将竹篓子全部包裹,画上鳞甲图案即成。尔后,将龙头、龙身、龙尾及各个托柄,用三根麻鞭等距离的连接起来,做成一条龙的骨架,再将龙皮披上,并将其固定在各个托柄和麻辫上,于是一条可以翻飞腾挪的龙灯出世了。

   常德民间还有一种夜龙,又称火龙。火龙是一种大型龙灯,头大身粗,夜间玩耍,每节上蜡烛,龙身通明透亮,起舞时如一条带火的龙,在惊涛骇浪中翻滚戏耍,极为可观,别有一番情趣。但这种火龙起舞时动作简单,只能打纽丝、翻滚、走圆势。不能作大的变换和调动。还有一种声势浩大、气势恢宏的鸭鸭龙,也叫夜龙,流行于临澧新安合口一带,并不玩耍,只是抬着走。这种龙一般都要做四十多节,三五百人参与,仅龙头抬举就要三四十人。传说新安苏家板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春节期间,曾做过一条108节的龙,龙两边簇拥小灯一千多盏,排列几公里,耗油几百担。   舞龙灯的动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巧性强,但各地风格不一。较常见的动作一般有大车轮、羊角环、猛虎跳涧、二龙戏珠、二龙戏水、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头尾齐钻、双龙穿档、龙摆尾和蛇退皮等等。节日及庆典舞龙灯仅安乡就有几十套动作:孔明推车、黄龙出洞、玉带缠腰、枯树盘根、卧龙出山、麒麟送子、绣蝴蝶、兰花子、大风车、小风车、半边月、茶盘等。有的地方还有杨八姐过关、文王脱靴、孔明借箭、八仙飘海、青龙转底、观音坐莲、寿星骑鹤、七星点斗、美女梳头、九牛推磨等故事演绎性项目。这些故事,或源于历史传略,或源于神话传说,或源于天文地理,或源于劳动生活,体现着鲜明的民间传统特色。

   舞龙中,不管表演那种形式的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最精彩的还是表演蛟龙的动作:巨龙追捕着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扑,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玩珠人就是指挥,龙头如何摆动,表演的路线、方向以及如何串行,都得由他决定,所有玩法与技巧,都围绕爱珠、戏珠、得珠并将其含入口中的意境而表演。传统龙灯,一般都是一珠一龙的表演,虽然有二龙戏珠、戏水之说,但却很少看到几条龙同时表演的。即使偶尔有几条龙出现,也是各玩各的,互无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珠领路,多龙齐舞的热闹场景,而且还有母龙参与,意境更加丰富,场面也更加壮观。

   龙灯的乐队很简单,一般仅一架抬鼓、大钹和大锣三件响器。抬鼓很大,两人抬一人打击,大钹需用带子挂在脖颈上演奏,大锣也两人抬着敲击。演奏起来,惊天动地,气势非凡。有的地方也用唢呐的。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却是承继殷周祭天遗风。龙灯舞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史记》、《汉书》、《后汉书》有多处记载。唐、宋时期的社火和舞队的表演中,龙灯表演是最常见的。宋代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龙王腰痛难忍,龙宫药物无效,变成老头来人间求医。郎中摸脉后知他非人类,龙王不得不说出实情。于是,郎中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拔毒、敷药,得以痊愈。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说:“只要扎成我的样子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西瓜根结线虫病 下一篇竹马灯舞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2820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7-03-31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