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魅力乡村    风景名胜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亭,ting,从高从丁。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

(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2) 同本义。后指驿亭 [inn] 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说文》 汉家因 秦十里一亭。亭,留也。——《一切经音义经》 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

目录

[显示全部]

概括编辑本段回目录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 亭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

亭

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形式来说也就十分美而多样了。《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
       苏州沧浪亭以其亭名为园名。此亭其实很简单,是一座方形单檐歇山顶之亭,也可以说是标准的江南园林之亭。此亭之艺术,不靠华丽取胜,不靠怪诞引人,而是靠朴实、文秀,靠刻意追求江南建筑形式之最高境界,以比例、尺度、韵致及色调等取胜,这也正是建筑艺术之根本。与此同时,它之得名,还在于建筑文化内涵。北宋诗人苏舜钦购得此园,修建之后取名“沧浪”,这是取《孟子》中之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可见其高洁之精神。后来欧阳修对此有题咏:“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这后一句似不雅,所以没有写到亭柱上,空着。据说后来还是一位渔夫接句:“近水远山皆有情”。正中苏舜钦之意,于是完成此联。可见园中建筑,不但要有形式美,而且也要有文化内涵。
       园中设亭,关键在位置。如上所说,亭是园中“点睛”之物,所以多设在视线交接处。如苏州网师园,从射鸭廊入园,隔池就是“月到风来亭”,形成构图中心。又如拙政园水池中的“荷风四面亭”,四周水面空阔,在此形成视觉焦点,加上两面有曲桥与之相接,形象自然显要。当然此亭之形象,也受得起如此待遇;如果这座亭子形象难以入目,这就叫“煞风景”。又如沧浪亭,位于假山之上,形成全园之中心,使“沧浪亭”(园名)名副其实;拙政园中的绣绮亭,留园中的舒啸亭,上海豫园中的望江亭等,都建于高显处,其背景为天空,形象显露,轮廓线完整,甚有可观性。
分类

按功能分 休憩遮阳遮雨——传统亭,现代亭; 观赏游览——传统亭,现代亭; 纪念,文物古迹——纪念亭,碑亭; 交通,集散组织人流——站亭,路亭; 骑水——廊亭,桥亭; 倚水——楼台水亭; 综合——多功能组合亭。

按平面分 1、按平面分 1)正多边形 正多边形尤以正方形平面是几何形中最严谨,规整,轴线布局明确的图形。常见多为三,四,五,六,八角形亭。

(2)长方形 亭 亭 平面长阔比多接近于黄金分割1:1.6,由于亭同殿,阁,厅堂不同,其体量小巧,常可见其全貌,比例若过于狭长就不具有美感的基本条件了。同时平面为长方形的亭多用面阔为三间,三间四步架。 江南路亭——常用二间面阔; 水榭——进深三间四步架或六步架。 梁架布局:亭尤以歇山亭榭与殿,阁,厅堂异曲同工,然更自由,江南多遵循古制。 山花——明代及明以前是作悬山,清代则出现了硬山山花。

(3)仿生形亭 睡莲形,扇形(优美,华丽),十字形(对称,稳定),圆形(中心明确,向心感强),梅花形。

(4)多功能复合式亭 在众多类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见。它简单大方。圆亭更秀丽,但额坊挂落和亭顶都是圆的,施工要比方亭复杂。在亭的类型中还有半亭和独立亭、桥亭等,多与走廊相连,依壁而建。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八角、圆、梅花、扇形等。亭顶除攒尖以外,歇山顶也相当普遍。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按材料分 亭由于各种材料样式、性能的差异,不同材料建造的亭,就各自带有非常显著的不同特色。故亭可以依据建造材料的不同,分类为木亭、石亭、砖亭、茅亭、竹亭、钢筋混凝土结构亭、钢结构亭。

1 木亭

相较于其他建筑材料,木质材料在古时较为常见,而且中国建筑是木结构体系 的建筑,所以亭也大多是木结构的。木结构的亭,以木构架琉璃瓦顶和木构架黛瓦顶两种形式最为常见。 前者为皇家建筑和唐朝宗教建筑中所特有,富丽堂皇,色彩浓艳;后者则是中国古典亭榭的主导,或质朴庄重,或典雅清逸,遍及大江南北,是中国古典亭的代表形式。 此外,木结构的亭,也有做成片石顶、铁皮顶和灰土顶的,不过一般比较少见,属于木亭中较为少见的材料类型。

2 石亭

从古至今石亭在中国国内都相当普遍,石亭也是迄今为止有证可据,存在历史最久远的亭。早期的石亭,大多模仿木结构的做法,斗拱、月梁、明栎、雀替、角梁等,皆以石材雕琢而成。 鲁班亭是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石亭之一,就是全部以石材仿造木结构的斗拱、梁架而建造的。南方一些石亭还做成重檐,其中有一些甚至达到了四层重檐,精雕细琢,饱含江南古建轻巧而不滞重的艺术特色。

3 砖亭

砖墙是此类亭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它们仍是木结构的亭,砖墙只不过 是用以保护梁、柱、碑,并借以产生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并没有起到结构承重的作用效果。这种亭多见于明清时代的陵墓之中。 另外一种以砖做结构材料的亭,都是采用拱劵和叠涩技术建造的。北海团城上的玉瓮亭和安徽滁县琅琊山的怡亭,就是全部用砖建造起来的砖亭,具有非常明显的建筑特色。

4 茅亭

茅亭是各类亭的鼻祖,源于现实生活,山间路旁歇息避雨的休息棚、 水车棚等,即是茅亭的原型。此类亭多用原木稍事加工以为梁柱,或覆茅草、或盖树皮,一派天然情趣。 由于它保留着自然本色,颇具山野林泉之意,所以备受清高风雅之士的赏识。不仅山野之地多筑茅亭,就连豪华的宅邸和皇宫禁苑内,也都建有茅亭,追求“天然去雕饰”的古朴、清幽之趣。

5 竹亭

竹亭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唐代,其用处较为广泛。由于竹不耐久,存留时间短,所以遗留下来的竹亭非常少。现在的竹亭,多用绑扎辅以钉、铆的方法建造。而有些竹亭,梁、柱等结构构件用木,外包竹片,以仿竹形,其余坐凳、橼、瓦等则全部用竹制作,既坚固,又便于修护。

6 钢筋混凝土结构亭 随着科学的进步,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建亭日益广泛。用钢筋混凝土建亭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现场用混凝土浇筑,结构比较坚固,但是制作细部比较浪费模具;第二种是用预制混凝土构件焊接装配;第三红是使用轻型结构,顶部用钢板网,上覆混凝土进行表面处理。

7 钢结构亭钢结构亭 在造型上可以有较多变化,在北方需要考虑风压、雪压的负荷。另外屋面不一定全部使用钢结构,可使用其他材料相结合的做法,形成丰富的造型。

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 亭 亭 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 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东内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池内有太液亭。又兴庆宫城有多组院落,内还有龙池,龙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

      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四大铜亭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普陀山《洗心亭》

2009年,位于“海天佛国”普陀山的铜亭——洗心亭[,又一精品工程面世。 该铜亭总投资150万元,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创作设计,杭州金星铜工程有限总公司制作。铜亭高4.65米,呈六角型,宝葫芦顶,铸工精致,刻纹细致。 中国财税博物馆铜亭 中国财税博物馆铜亭 据普陀山管委会规划建设处的一位负责人介绍,选择铜为建亭材料,是因铜有独特的美感、环保性以及高品质,经过高科技防腐处理后,铜亭能历经岁月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并随着季节和光线的变化展现斑斓色彩,散发独有的文化品位。 普陀山“洗心亭”铜亭的落成,不仅为普陀山风景区增加了一个精品景点,还为来山中外香游客观光休闲增添了一得美景。[

二、中国财税博物馆《开馆碑亭》 又名宋井亭,长4米,宽4米,高6.3米,坐落于杭州吴山风景区,由铜领域唯一国大师朱炳仁用铜建造。

三、峨眉山第一山亭 长6.7米,高14.05米,是中国目前最大铜亭。由中国铜建筑之父朱炳仁承建。 第一山亭,位于低山游览区中心,也是游客步行入山的起点。游客进入“天下名山”牌坊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气势雄伟的“第一山亭”,亭上“第一山”三个大字熠熠生辉。亭高16.1米,重檐翘角,精工巧构,气宇轩昂,金碧辉煌。

四、水韵亭 位于杭州余杭水韵广场铜亭,高7米,宽3.8米,中国铜建筑之父朱炳仁承建,古典的造型,彰显了铜建筑的个性特点,铜光闪烁,承载文明,青铜的质地,营造了古朴的观感韵味,厚德载物,高雅不矜。

园林建筑编辑本段回目录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也有在桥上筑亭的,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中西堤上的桥亭等,亭桥结合构成园林空间中的美好景观艺术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园景更富诗情画意,如扬州的五亭桥还成为扬州的标志。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如建造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丝飞翠小岛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选址极为恰当,四面临水,花树掩映,衬托着飞檐翘角的黄色琉璃瓦屋顶,这种色彩上的对比显得更加突出。岛与建筑结合自然,湖心亭与“三潭印月”、阮公墩三岛如同神话中海上三座仙山一样鼎立湖心。而在湖心亭上又有历代文人留下“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等写景写情的楹联佳作,更增湖心亭的美好意境,而人于亭内眺望全湖时,山光水色,着实迷人。

        在赏月胜地“三潭印月”,亭子成为构成这一景区的重要建筑。从“小瀛洲”登岸,迎面来的主要景观建筑便是先贤祠和一座小巧玲珑的三角亭,以及与三角亭遥相呼应的四角“百寿亭”,亭与桥既构成了三潭印月水面空间分割,又增加了空间景观层次,成为不可缺少的景观建筑,人于亭内居高临下,可以纵情地远望四面的湖光山色,近览水面莲荷,那红的、白的、黄的花朵,尽情欣赏“水上仙子”的娇容丽色。绿树掩映的“我心相印亭”以及“三潭印月”的碑亭,都为构成三潭印月的园林景观、空间艺术层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心相印”因有“不必言说,彼此意会”的寓意,更增“三潭印月”这一景区的情趣。

       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如清新秀丽的济南大名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岛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下亭,初建于北魏年间,重建于明嘉靖年间。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曾到此一游,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挂于亭上,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 在离绍兴不远的关诸山一带,秀峰环抱,青峦叠翠,在一片开阔的地形中,建有—座精致的小亭,离亭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这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在兰亭泓池水旁有一块石脾,上书“鹅池”两字。据说那“鹅”字是王羲之亲笔,“池”字是其七子王献之所写,“鹅”字一笔写成,清标拔俗,浑润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而今人们游兰亭,名字、名题和王羲之传说故事,成为人们仰慕的著名园林景区,而整个兰亭景区,也是以兰亭命名,这不能不说亭于园林中的重要行了。 亭 亭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农坛的西面,建于清康熙年间,亭基较高,故有登临眺远之胜。 在杭州孤山北麓赏梅胜地的放鹤亭,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建。林和靖曾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除吟诗作画,还喜好种梅养鹤。在他一生所写的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特别为人所传颂,人因文传,亭因人建,名人名诗名亭和放鹤亭一带梅林,每到冬天,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隐一亭,使得放鹤亭更为名闻遐尔。 在中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四大名亭编辑本段回目录

醉翁亭

       醉翁亭,中国四大名亭之首,又被称为天下第一亭。位于现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的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中。 亭 亭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著名文人欧

亭

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欧阳修自号“醉翁”,醉翁亭之名由此而得。后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闻名于世。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奸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后,常在此饮酒赋文,智仙同情他特建造了这亭子。欧阳修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 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筑,独具一格,意趣盎然。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为宝宋斋,内藏高约2米,近1米,刻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两块,为稀世珍宝。亭西侧有古梅一株,传为欧阳修手植,故称“欧梅”。亭前的酿泉,旁有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再往西行,可观“九曲流觞”胜景。

陶然亭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 亭 亭 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

亭

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陶然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与陶然亭相匹。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赛金花墓等。这些历史胜迹产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们都有文人墨客觞咏的历史,曾现过各领风骚的辉煌时期。

爱晚亭

       爱晚亭 爱晚亭位于位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后青枫峡的小山上,八柱重檐,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石方柱,天花彩绘藻井,蔚为壮观。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山长罗典所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而改名为爱晚亭,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额上“爱晚亭”三字是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同志接受校长李达之请,亲笔题写的。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称“二南诗”。 亭前石柱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爱晚亭在中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 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浙江杭州外西湖中央、小瀛洲北面,为湖上人工三岛之一,是湖中三岛中最早营建的,亭为岛名,岛为亭名。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蓬莱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在宋、元时曾有湖心寺,后倾圮。明代有知府孙孟建振鹭亭,后改清喜阁,是湖心亭的前身。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振鹭亭,清代重修后增添阁楼。现歇山顶建筑为1953年重新建造。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山横三面碧,湖绕四周青”,湖心平眺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游人可在岛上饱览湖光山色。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宿根天人菊 下一篇醉翁亭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506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