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畜禽养殖    养殖技术   

微孔爆气(fine bubble)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气泡自古以来就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在自然界中仔细观察,无论海洋、河流、温泉、昆虫、植物等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生活中利用气泡的多种特性制成的如饮料、洗涤剂、材料等产品更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气泡还被应用于气体吸收、浮选、微生物培养、养殖、发电、洗净等技术。

目录

气泡的定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所有这些备受瞩目的气泡相关现象或科学技术中,很少有以气泡本身作为最终产品或目标的,人们大都关注于气泡的生成与保存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尚未形成网罗所有“气泡”的成体系的分类。

      如果重新考虑“气泡”的定义,广义上“气泡”意为“由除气体之外的物质包围着的气体形成的密闭空间”。而以接触气泡表面的相来分类,可分为被液体完全包裹着的“浮游性气泡”、一部分接触固体,其余接触液体的“付着性气泡”、由固体膜完全包裹的“中空粒子”,包裹气泡的固相相连续时则形成“空隙”。另外。有时还以气泡的大小、内含气体种类等加以前缀来命名气泡名称。 

      一直以来,由于气泡所具备的各种特性,相比其大小,大都受其内部气体及其周围物质的性质所影响,并且尚无以简单人工操作来缩小气泡大小的简易机器,市场中也没有相关装置销售,因此大多情况下并不以气泡大小而明确区分气泡种类。

“微孔爆气”的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但在2000年,日本广岛县的牡蛎养殖利用散播微细气泡,实现了促进牡蛎繁殖的成果。之后,“细微的气泡”便被正式称为“micro bubble”。“micro bubble”还被应用于扇贝、珍珠等水产养殖业、农业、临床医药、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等领域,并随着其制造方法的多样化与改进得到普及。并且,学术上相关的研究也在进行,已取得众多基础及应用研究成果。

      2007年,将“micro bubble”进一步细微化的“nano bubble”(纳米气泡)诞生,并出现利用纳米气泡分解有害物质,以及应用于临床医疗及植物栽培等领域的事例。彼时作为“气泡”的前缀名称,“micro”及“nano”并非是其本意“百万分之一”及“十亿分之一”,而只表示“细微”及“极细微”的程度,致使不同使用者的解释定义也各不相同。 因此,随着日本市场“micro bubble”和“nano bubble”产品和技术的普及与扩大,亟需名称及定义的迅速国际标准化。

      2013年,国际标准化机构(ISO)(本部位于瑞士日内瓦)设立“fine bubble技术专门委员会”,开始探讨“微细气泡”的规范定义与标准化。通过世界各国代表合意讨论,球当量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气泡称为“fine bubble”,与其他气泡相区别。而在“fine bubble”中,直径在1~100微米的气泡又被称“micro bubble”、直径在1微米以下的气泡被称为“ultrafine bubble”,名称由此统一。“micro bubble”与“ultrafine bubble”的明确差别是,“ultrafine bubble”肉眼无法直接观察,而“micro bubble”通过白浊可以确认其存在。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农业技术水利服务中心 下一篇鹤来小院1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916 次
  • 编辑次数: 2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