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经济作物种植   

滑菇栽培技术

标签: 滑菇 栽培 技术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目录

    发菌管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滑菇发菌时间较长。如在冬末春初接种(2~3月中旬),8月份可发好菌,发菌期长达6个月左右。如在9月份接种,发菌期需70~80天。发菌期管理主要是温度管理,使菌丝尽量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尽快占领培养料的表面,以抑制杂菌的生长。

  接种后的菌盘或袋码垛发菌,垛高8至10层左右,每垛间距8-10厘米。放在菇棚外的,垛上面覆盖农作物秸秆或草帘。禁用塑料布或苫布封严,最佳垛温为4—6℃.发菌管理分为四个时期。

      一、菌丝萌发定植期管理
滑菇 滑菇

  即接种后到菌种定植的期间。在正常的温湿度条件下,滑菇菌丝在接种完后24小时即开始萌动,48小时即可出菌白色的菌丝生长点。但因滑菇菌丝生长缓慢,且抗杂菌能力也很弱。因此应尽量低温发菌,在接种后10天这段时间内,应尽量使环境温度保持在10℃以下,最高不能超过15℃。此时空气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65%。如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可在地面撒一层石灰吸潮,以降低湿度。10天以后,随着自然温度的逐渐回升,菌丝体开始往料内生长。料面也逐渐布开菌丝,这是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开窗换气。这时温度13—15℃为好,如发现有的料盘吃料缓慢,应及时将薄膜掀动一下,以利透气发菌,并能将料面多余水份控出。菌丝体生长期间应防止阳光的照射,窗户上挂上遮光物,尽量避免光照。

  此期的管理要点:既要保温又要通风换气。保温的目的是满足菌丝在低温下生长的要求(最低温度5℃以上);通风换气是为了保证菌丝体生长时有足够的氧气。同时,排除二氧化碳。定植的菌袋要及时倒垛,此期要经历15—25天。因堆置的培养料上面、下面的温差较大,每隔7~10天进行一次上下互换位置,使其发菌速度一致。

   二、菌丝扩展封面期管理

  即菌丝连接到长满菌盘或菌袋接种点连接的时期。定植的菌丝体,逐渐变白,并向四周延伸。随着温度提高,菌丝生长加快并向料内生长,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杂菌也会蔓延,造成污染,这个阶段应以预防污染为中心。

  当菌种萌发后温度高于12度以上时,及时倒垛通风,垛高5层,严防高温烧菌,进入4月份,气温逐渐升高到18度,及时单层上架。未上架的菌盘摆成“品”字型,垛高8层以下,棚内温度控制在8~12℃为宜,要求五至七天翻盘倒垛一次,加大通风量。

  此期开始菌盘上架、菌袋分垛,由于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呼吸作用加强,应注意菇棚内通风换气,确保菇棚内空气新鲜。此期需25—30天。

      三、菌丝长满期管理

  菌丝体长满整个培养基到形成桔黄色蜡质层期间。约经50—60天的生长菌丝生长,进入四月中旬,气温升高,菌丝已长满整个盘,此时菌丝呼吸加强,需氧量加大,释放热量,需要控温在18℃左右,另外加大通风量,提高菇棚内散射光强度,促进蜡质层的正常形成。

  蜡质层与菌丝长势的关系:蜡质层是菌丝经充分交织后,在交织物周围出现的白色或浅白色的液体逐渐变硬而成。其液体是由菌丝细胞所分泌,因此在滑菇的发菌阶段,菌丝生长旺盛,细胞代谢所分泌的液体也越多,生成的蜡质层也就越厚;反之,菌丝生长较弱,其蜡质层就越薄,在有杂菌污染的部位,很难形成蜡质层。因此蜡质层的厚薄,可作为发菌好坏的标志。

  蜡质层与原基分化的关系:由于蜡质层是角质化的物质,又厚又硬,不但影响原基的分化,而且还影响培养料的透性,在喷水时水分很难穿透到培养料内,因此,蜡质层达10毫米左右时在出菇前要将蜡质层刮掉,才能分化出原基。

  蜡质层与产量的关系:大量试验证明,蜡质层为5~10毫米时,子实体分化率和成菇率都高于无蜡质层的菌块。但蜡质层厚度超过10毫米时,同蜡质层薄的相比,第一潮的产量差异不明显,而第二潮菇的产量则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蜡质层厚度为15毫米和5毫米时,前者的产量低于后者,这与前者消耗了大量营养有关。由此可知,蜡质层不能没有,但也不能过厚。

    出菇期管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出菇前的准备

  先将出菇场所内外打扫干净,栽培室清洁消毒。大棚栽培时,菇床整理成宽100厘米,高15厘米长畦,畦面要平整压实(最好洒上细砂铺平),每小畦还要用竹条和无纺布或农用塑料薄膜组成小拱棚。

  秋栽到了8月下旬至9月初,经过漫长的越夏时期,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温度降到20℃时,便可进行开盘出菇管理。春栽3月棚内温度稳定在18℃左右,滑子菇已达到生理成熟,可进行开袋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料面呈蜡状,并形成较厚的菌膜(不利原基生长),当菌丝表面出现蜡质层,用手拍有空声时,表明菌丝已经生理成熟。将菇筒移到出菇场所进行出菇管理。

  分垛前3-4天,棚内地面用生石灰消毒,向棚内外喷雾一次杀虫剂(速灭杀丁等菊脂类药),挂上黄板,老菇棚喷一次杀菌剂。分垛时将污染的棒淘汰。垛与垛间隔20-30厘米,人行道60-70厘米。分垛有顺墙两头出菇的,有井字、三角形、双排等两头加中间出菇的,一般垛高5-10层。采取哪种形式摆放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出菇过程

  1、割袋  割袋是将发育成熟的菌棒用高锰酸钾水消好毒的刀片破除塑料膜。割袋的形式有:将菌棒两头割去约8厘米长的菌袋,中间割开长12厘米宽8厘米的宽条。沿菌块上表面的边缘划一圈,将塑料袋膜顶盖拿掉。割去菌袋上半部分的塑料袋。

  2、划菌开盘  划菌是指菌块的蜡质层菌膜太厚,不利于出菇,需要用竹制的搔菌刀或铁制的搔菌耙在菌块表面划线。菌盘上划成纵横宽2厘米的格子,划透菌膜,深浅要适度,一般1厘米深即可,划线过深菌块易断裂。或是每隔3—5厘米划一道约1厘米深左右的格,并注意划盘时不能将料面弄碎,弄散。菌棒则在去掉袋子的部分纵向划几条深2厘米的小缝。

  3、催菇  将划菌后的菌筒平放或立放在架上,喷水催菇。由于在越夏期间菌丝体的生长,在菌块表面形成了一层锈色的蜡膜,并消耗了一部分水份,因此很难诱导子实体形成,因此,必须进行人为的划盘刺激并喷水,方能促进子实体形成。喷水后水分可通过划痕渗透到培养料内部,使之达到出菇所要求的含水量;通过划面,菌丝受到机械损伤,容易产生子实体。

  在划菌2天后即开始喷凉水,喷一次高效绿霉净。蜡膜厚的要多浇水,蜡膜薄的要少浇水,每天2次水,为了促进出菇2天以后夜间可加喷一次水,当菌块湿软时即停止在料块上浇水,使菌袋在15天左右含水率达到70%,栽培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85-90%之间。

  4、分化期  菌袋含水量、环境湿度和温度适宜时,袋面开始出现米黄色的原基,标志着出菇开始,此阶段应保持空间温度为主,袋面不干燥为宜。当培养料内含水率达到60—70%之间时,菌丝即开始纽结形成大量的菌蕾。出菇期间前期(未出菇前)应大量浇水。出菇后适量喷,勤喷。不要喷水过多,水份太大容易引起因水份压的增大造成死菇、烂菇现象。

  5、长菇期  气温要保持在15—18℃之间,最好是有一定的昼夜温差刺激,这样可使滑子菇长的既整齐,又有后劲。幼菇菌盖长到0.3—0.5厘米时,可适当向菇体和菌袋表面喷水,每天2—3次,风大干燥的天气要多喷。随着菇蕾的长大,喷水逐渐加大,保证菇体达到商品要求,盐渍品菌盖长到1厘米以上2厘米时即可采收。

  经过适当的水分管理,小菇蕾逐渐形成黄色的幼菇,8—10天后可达到采收标准。

      三、环境因素的控制

  1、温度管理  滑菇属低温变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在5-20℃时都能生长,高于20℃子实体发生小,菌柄细,菌盖小,开伞早,甚至不出菇;子实体对低温抵抗力强,在5℃左右也能生长,但不旺盛。子实体发生的最适温度因品种而异,一般10-18℃为宜。变温条件下子实体生长极好,产菇多、菇体大、肉质厚、质量好、健壮无杂菌。昼夜温差10 ~12 ℃,有利于原基形成。10月以后,自然温差大。应充分利用自然温差,加强管理,促进滑菇多产。夜间气温低,出菇室温应不低于10℃;中午气温高,应注意通风,使室温不高于20℃。反季节栽培的温度管理是关键,温度高时采用棚顶冷水降温,外设遮阳网。应提倡使用半地下温室,冬暖夏凉,效果最好。

  2、湿度管理  水分是滑菇丰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湿度不足,滑菇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子实体分化受到抑制,菇体平缩,不分泌粘液,停止生长,甚至死亡。为保证滑菇子实体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应适当喷水,增加菌块水分(70%)和空气湿度(90%)。每天至少喷水2次,施水量应根据室内湿度高低和子实体生长情况决定。天气干燥,风速过大,可适当增加喷水次数;子实体发生多,菇体生长旺,须加大用水量。喷水要用喷雾器细喷、勤喷,使水缓慢通过表面渗入菌块。喷水时,喷雾器的头要高些,防止水冲击菇体。可采用雾化喷头进行机械化喷水,可省工省时。冬季出菇室采用升温设备,不能在加温前喷水,应在室温上升后2小时喷水。喷到栽培块上的水温不能与气温相差太大。

  出菇时不仅要求培养基含水量增高,同时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增大,由于滑菇菌盖、菌柄表面有粘液,需水量比其它食用菌多些,出菇时培养基含水量要求在70%以上,空气相对温度在85%以上,如果水分过多时,粘液过多,菌盖色黑,水分过少时,则粘液少,生长会变得迟缓。

  水分管理是增产的关键措施,为保证子实体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可向菌块轻喷勤喷水,使培养料的含水量逐渐达到90%左右,以手指按培养料能压出水为宜。当培养料上面出现白色原基,逐渐变成小菇蕾时,停止喷水。要使培养料的含水量逐渐降到70~75%,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培养料表面保持湿润不干燥。

  3、通风管理  出菇期菌丝体呼吸量增强,需氧量明显增加,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通风的同时,应注意温、湿度变化。出菇期如自然温度较高,室内通风不好,会造成不出菇或畸形菇增多,此外,温度较高的季节出菇时必须日夜开启通风口和排气孔,使空气对流,保证室内的足够的氧气供菇体需要。

  4、光线管理  滑菇子实体生长时需要散射光,室内不能太暗,300-800勒克斯的散射光可促进子实体形成,如没有足够的散射光,出菇少,菌柄长,菌盖小,菇体色淡,开伞早,长出的菇体软弱。冬季采光时不宜太强,应采取在棚内设遮阳网的办法,既能提高温度,又能控制好光照。

     四、出菇期注意事项

  1、适时开盘  在经前期40天低温培养,后期40天高温培养后,降低棚内温度在15℃左右开盘,开盘前在棚内喷杀菌剂5%的漂白粉,3%的来苏儿,500倍左右的多菌灵等杀菌剂,用高效氯氰聚酯等杀虫药喷杀菇蝇等害虫。开盘后三天打小水七天,后打大水到出菇,同时注意通风和温度管理。

  2、滑菇菌盘(袋)开盘(袋)喷水方法  滑菇菌袋(盘)形成蜡质层后,当温度达22℃以下时开盘打扭结水,中低温品种温度达18℃以下开盘打扭结水,每天早、中、晚三次用喷雾器或喷壶向菌袋(盘)表面喷水,喷5~7天,当料面用手按有水溢出为度。

  3、滑菇菌盘(袋)施肥方法  使用丰产素、爱多收、微肥等植物生长刺激素可提高滑菇产量。方法是结合喷水追施菌肥,施肥前停水12小时再喷菌肥,有利菌滑菇丝吸收,也可用掏米水喷洒在菌盘(袋)上,也可提高产量。

  4、出菇期避免虫害方法  温度从23℃上升到30℃,空气相对湿度下降6%左右可以避免虫害的发生。培养基内水分过大时,特别是在不通风条件下,会发生菇蝇类、螨类、线虫等虫害。

  5、滑菇出菇棚保湿方法  滑菇出菇棚保湿可在墙壁四周挂稻草帘、麻袋,地面垫粗沙,通风口悬挂稻草帘,喷水时将稻草帘喷湿,而且喷水口、窗口、下层应多喷。栽培规模在1000盘以上可使用小型潜水泵,喷水管前加多个细喷头喷水即可。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佛手瓜温室栽培技术要点 下一篇刘筠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2317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