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 广州市 >> 历史版本

最新历史版本 :广州市 返回词条

       广州,简称“穗”,古称任嚣城、楚庭、番禺,是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广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西江、北江交汇处,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中国南海,是中国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 广州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与北京、上海并称“北上广”。 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  有“千年商都”之称。加上外国人士众多,也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

目录

[显示全部]

地理环境回目录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二)土地资源特征 

  广州市耕地面积为8.57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5.3万公顷。广州市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系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东北部,一般坡度在20度—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2)丘陵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区和南沙区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广州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5)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三)气候特征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因此,广州盛产荔枝、香蕉、芒果、龙眼、杨桃、木瓜等岭南佳果,而且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蔬菜。但同时广州的自然灾害也较频繁,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广州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2009年,广州市遭受强台风、暴雨、高温等严重自然灾害,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台风多、开汛早,高温多、降水少”。 

  光热资源充足。2009年,广州各区(县级市)日照时数在1437~2060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1.2~23.1℃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在-2.9~3.9℃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7.4~38.8℃之间。是年2月份,广州气温异常偏高,各区(县级市)均创当地历史2月平均气温最高纪录。7~9月高温天气突出。 

  降雨分布不均。2009年,广州各区(县级市)的总降水量在1411~1942毫米之间,呈东多西少分布格局。广州市老八区、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番禺区的年总雨量分别为1472.6毫米、1411.2毫米、1489.3毫米、1941.9毫米、1430.4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各区(县级市)均偏少1%~23%。是年全市的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均匀,除3月、6月、11月和12月的降水偏多外,其余月份的降水均偏少。 

  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有时会有寒潮、霜冻、冰冻等灾害;夏季的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天气多湿热、潮湿,常见灾害有台风、暴雨、雷电、强对流等天气。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份,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份。 

  气象灾害频繁。2009年,广州局部地区气象灾害仍较频繁。首先是热带气旋多,影响大。全年共5个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省,较常年显著偏多。其中有4个对广州市有影响,分别是台风“莫拉菲”和“巨爵”、热带风暴“天鹅”和“浪卡”。其中,“莫拉菲”是1951年以来7月登陆珠江三角洲最强的台风。其次是开汛早,强降水影响频繁。3月5日,全省开汛,较常年提前1个多月,广州市也基本于3月入汛。3~9月,除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外,全市还多次出现强降水过程,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等造成影响。第三是寒冷灾害严重。1月出现持续性低温霜(冰)冻过程,果树和蔬菜等不同程度受害,尤其从化市、增城市灾情较严重;11月遭遇强霜降风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第四是夏季天气炎热,全市平均年高温日数35.6天,比过去30年的平均天数多20.6天,并打破2007年34.4天的纪录,创历史新高。由于高温持续时间长,盛夏天气十分炎热,各地气象台(站)频繁发布高温预警信号。长时间的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广州市用电负荷屡创新高,7月14日最高负荷达1005.15万千瓦,成为全国首个电网负荷超过1000万千瓦的省会城市;7月,广州市自来水供水量比上年同期上升3.7%。第五是雷电灾害严重,全市各地发生雷电灾害135起,直接经济损失1210.1万元,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的有7起(5死4伤,与上年相同)。此外,年内,广州市还遭受两次龙卷风袭击:5月17日18时,南沙区遭受龙卷风突袭,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7月4日15时,龙卷风袭击番禺区东涌镇南涌、鱼窝头、东深等村,造成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36万元。

   (四)水源特征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22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条、总长913公里,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北江、东江流经广州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亿立方米,地下水14.87亿立方米。以本地水资源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6.01万立方米,人均113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24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客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网河区和增城市,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进入广州市区的客水资源量达1591.5亿立方米,由东江分流进入东江北干流的客水资源量为142.03亿立方米,增江上游来水量28.28亿立方米。南部河网区处于潮汐影响区域,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珠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涨潮量2710亿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亿立方米,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立方米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人文历史回目录

      传说广州最早的地名为“楚庭”(或“楚亭”)。现在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型,是广州最早的称谓,距今已有2847年。“楚庭”又与一个古远的传说相连,传说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色羊,拿着一茎六穗的优良稻谷种子,降临“楚庭”,将稻穗赠给当地人民,并祝福这里永无饥荒。说完后,五位仙人便腾空而去,五只羊则变成了石头。当地人民为纪念传播优良谷种的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传说五仙观即为“楚庭”所在。由此,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泛指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南越(又称南粤)。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在主帅屠睢率领下首次进军岭南,但秦兵最终被当地越人击败,屠睢被杀,赵佗等收拾残部北逃。稍后,秦朝派遣任嚣、赵佗等率兵再次分兵数路挺进岭南,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旋即建立政权,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时建立番禺(今广州)等县。南海郡含今广东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嚣,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的行政区,亦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从此,广州进入其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秦代的广州城。因秦将任嚣主持修筑,故名任嚣城。正式名称为番禺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城址在今广州市区仓边路一带。

   秦末,中原动乱,封建割据代替了统一,划地为王代替了中央集权。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疆土“东西万余里”,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今越南北部。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古都政权。

   汉元鼎四年(前113)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国王赵兴、太后以及汉使,立赵建德为南越王,并联络东越(今福建境内)发兵反汉。次年,汉武帝调集大军10万分兵数路进军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冬,两支主力部队抵达番禺外围,攻破设置在石门一带的防线后,两军汇合一起从东南、西北两个方向攻城,捕杀吕嘉和赵建德,南越各地守将纷纷降汉。历经五世93年的南越国最终灭亡。汉武帝进一步健全行政建置,把南越国土地划分为9郡。从此,岭南地区直接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 

  东汉时岭南隶属交州管辖,州治设在广信。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孙权任步骘为交州刺史,略定岭南。步氏来到南海郡治番禺,见巨海浩荡,原野殷阜,大为赞赏,认为其自然、经济和政治条件均适合设立州治。于是报请孙权批准,修筑城廓,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州治由广信东迁于番禺。 

  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后,承袭唐朝典章制度,并大体沿用唐代官制。升广州为兴王府,在粤东和粤北增置一府四州。启用幕府士人分领诸州,刺史不用武官,从而摆脱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仿唐制开科取士,扩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规模铸铜、铅两种“乾亨重宝”。这是岭南首次大规模造币,促进了岭南地区商品流通。积极开展对外商务活动;又与邻国创造良好外交关系。南汉历四主55年。南汉国的建立,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清顺治三年(1646),朱元璋后代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政权,仅存在40天。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市政厅成立,下设公安、公用、财政、卫生、教育、工务等6个局。孙科为第一任市长。是为广州建市之始。此前于1918年10月成立广州市政公所,开始进行现代的市政设施建设。

   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

   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在中山纪念堂举行投降签字仪式。日本第21军司令官田中久一和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分别签字。广州宣告光复。这是近百年来广东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1949年10月14日18时,解放军占领广州各重要机关,歼灭国民党残敌2000多人,解放广州的战斗胜利结束。解放军在府前路市政府大楼前台举行了隆重的进城阅兵式。

   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揭开了广州人文史的初页。广州又称为羊城、穗城。传说古代有5位仙人,骑五色羊,羊衔谷穗,降临广州,把谷穗赠与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如今,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已成为广州的象征。

   广州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汉武帝时期,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通商贸易,东汉时期航线更远达波斯湾。唐代,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也是当时世界最长的海路航线“广州通海夷道”的起点,中央王朝首先委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员市舶使到广州。宋代,在广州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机构市舶司。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一段较长时间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广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近代史上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英斗争、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三·二九”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所以,广州既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英雄城市。

   广州历代名人辈出,代代相传。秦朝任嚣,汉朝赵佗,清朝学者屈大均,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思想政治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推翻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孙中山等,为广州名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截至2011年,已公布的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2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南越王墓、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此外,还有始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庙,明朝的五仙观、镇海楼、莲花塔,清朝的陈家祠、余荫山房等。近代革命历史纪念地有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洪秀全故居等。广州还有众多的风景名胜,自古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宋、元、明、清历代都有评选“羊城八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1963年、1986年,广州两次重新评选“羊城八景”。2001年8月,广州又举办“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活动。2002年7月26日,评选揭晓,新八景为云山叠翠、越秀新晖、珠水夜韵、古祠留芳、黄花皓月、天河飘绢、莲峰观海、五环晨曦。2010年11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至2011年5月18日,评选结果揭晓,新入选的“羊城新八景”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锦绣、湿地唱晚。

经济现状回目录

      2015年,广州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13亿元、农业增加值2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6%;粮食及菜、禽、鱼、蛋等“菜篮子”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或基本持平,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水果、花卉增产较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3.10元,比上年增长9.4%。 做好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市建成连片千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15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5个、年出栏5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场140个、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1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9个,引导本地企业在外地建成生猪生产基地8个。完善覆盖市、区、镇、生产基地的“四级”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有农产品监测点131个,全年抽样监测农产品164.9万份。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5.1%。严格农业执法,立案查处案件593件,移送公安机关22件。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印发实施《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办法》,出台《关于做好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和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至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76个,农业上市企业4家。推进畜禽屠宰现代化,加强牲畜定点屠宰场升级改造和布局优化,制定家禽集中屠宰管理规范,推进活禽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从化区被农业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市)。 

抓好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产业支撑,引导知名企业与从化区围绕荔枝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开展合作。推进从化区城郊街西和村等3个村和番禺区南村镇新水坑村等3个村共2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创建市级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示范园)48个,特色农庄1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7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2个。

 推进农村改革。

    是年,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印发实施《广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施方案》,制定确权登记颁证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广州市确权登记颁证联席会议制度。全市5个区、23个镇(街)、296个村(社)制订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印发实施《广州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办法》和《广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成区、镇(街)、村(联社)三级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平台,平台的镇街覆盖率100%。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10个。推进白云区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建设。 2015年,增城区增江街大埔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15年,广州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3家,另有市级培育对象2家。 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运行良好,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总资产220亿元,销售收入349亿元,市场交易额362亿元,出口创汇1.18亿美元,净利润13亿元。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1家、过亿元的企业23家,资产过亿的企业30家。 

    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取得进展。33家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44个,其中7家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拥有专门研发人员1061人,是年研发经费3.1亿元;10家龙头企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53家企业建设的质检机构通过计量认证,37家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30家;240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20家企业生产基地获“三品”认证。 

     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效益显著。全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上缴税金5.3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1万人,带动省内外农户26万户,带动农民增收总额31亿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2015年,广州市陆续制定对合作社的扶持、示范社评选和监测评价制度,印发《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办法》。截至年底,全市合作社总量1176个,种植业类占80%。合作社总注册资金近10亿元,登记社员3.5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68个。合作社产品品质显著提升,取得无公害产地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合作社占全市无公害产地认证总量的19.73%和绿色食品标志持有企业总量的20%。139个合作社建立包装标识和生产档案,69个合作社建立注册商标。广州市番禺区悦佳水果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省级电商体验馆。广州市从化白玉花生合作社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省级惠农信息社资格认定。广州市南沙区勤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州市从化石漓头嘉宝果专业合作社、广州市白云区沙田柠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广州从化新田水果专业合作社、广州市从化江氏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广州市番禺区时利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广州市2015年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农村集体资产清理核实 2015年,广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总资产1375亿元,总收入215亿元。是年,印发《广州市农村集体资产清理核实工作方案》,对全市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以2015年6月30日为时点进行全面清查核实。按照依法清理、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分类指导和查漏补缺的原则,以各区农村集体产权流转服务平台(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平台)等现有数据为基础,采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自查——张榜公示——查漏补缺——成员(代表)会议审议——镇(街)政府组织复核——完善台账——市、区政府组织抽查审核”的程序,摸清农村集体资产情况,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平台基础数据真实、可靠。是年,广州市天河等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继承、流转试点。 

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2015年,广州市推进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出台《广州市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办法》和《广州市农村集体“三资”责任追究制度》,对全市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的主体、客体、工作机构及其职能、交易方式、交易程序、交易管理与监督和法律责任等进行规范。成立由市长陈建华任总召集人的广州市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联席会议制度。是年,市纪委和市农业局印发《广州市农村集体“三资”交易管理提速增效试点工作方案》,推动黄埔区、增城区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交易提速增效试点工作,合理优化不同数额标准的集体资产交易流程,针对产权清晰、交易金额较小、合同期限较短、影响范围较小的资产租赁型交易,实施简易交易流程,合并操作环节,压缩交易时限。 是年,全市所有有集体资产的区、镇(街)设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或管理机构,累计投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建设资金2825万元,配备工作人员1521余人,建成交易平台382个(其中:区级11个,镇、街级130个,村、联社级241个),平台的镇(街)覆盖率(有交易的镇街)100%,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全年全市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的交易额312亿元。 农村土地流转 截至2015年底,广州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4.24万公顷,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43.6%。土地流转方式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入股、转让、互换为辅。通过出租和转包两种形式流转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83.08%和10.94%。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非粮食作物生产,以蔬菜、水果、花卉、水产养殖等为主。全市成立区级交易管理协调机构11个(其中5个为事业单位),镇、街级和村、联社级交易站371个,可将集体农用地纳入该平台进行流转,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流转土地竞价交易,提升承包土地流转价值。 减轻农民负担 2015年,广州市各级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落实农民减负工作。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年全市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个,总投资规模64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补助6.4万元,市级财政补助10.24万元,区财政补助15.36万元,村民及村集体等筹资筹劳32万元),受益人口5807人。加强对农户负担情况的监控,继续对全市选取210户农户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网点,及时掌握农民负担状况,通过对农户负担情况进行监控,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监管,预防和制止农民负担反弹。全市没有发生加重农民负担案(事)件发生,加重农民负担的投诉为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2015年,广州市做好从化区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是年底,全市有5个区、23个镇(街)、296个行政村、3548个经济社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3个区完成第三方测绘公司招投标。据统计,全市完成实测耕地面积1.74万公顷,占应确权耕地面积的20.5%,其中从化区完成实测耕地面积1.61万公顷,基本完成承包地实测任务。

乡风民俗回目录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包括岁时节庆、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情感信仰、民间文艺等方面。

   广州有已延续100多年的春节逛花市的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全城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家家必置鲜花装点,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波罗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保留了中国南方海洋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至十三日,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热闹非凡。逛庙会的游人,常购一种叫“波罗鸡”的工艺品留念。

   饮食习俗是最能反映广州地方特色的习俗。广州人饮食支出的比重远高出全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食在广州”一语广为人知。其食肆营业时间之长,饮茶风气之盛,食谱之广泛,烹饪技巧之精湛,都使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民居的代表。20世纪20~30年代,临街骑楼建筑十分兴盛,也出现了东山花园洋房式的西式民居。

   名扬海内外的广州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艺术集中体现了广州人的审美情趣,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代开始已行销国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法闻名;广东音乐、粤剧与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有咸水歌、沙坑醒狮、黄阁麒麟舞、沙湾飘色、市桥水色、鳌鱼舞、麻车火狗、木鱼书说唱、八音锣鼓等。市井爱好戏曲者茶余饭后常三五成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以曲会友。这种被称为“私伙局”的自发的群众娱乐组织形式,至今仍十分普及。

   广州传统民俗正不断变化,逐渐淘汰陈旧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生活内涵。它植根于民众,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生命力。 

  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和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

    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族和疍家等。后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广州方言一方面继承、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具有自己特有的语音特点。(1)无浊塞声母,保留古微母m-的读法,古精、知、照三组合流,古晓、溪母合口多读f-,如“欢[fun55]”、“款[fun35]”,古-m、-n、-耷、-p、-t、-k韵尾保留完整,有长短元音a、調构成的一组韵母。(2)声调多达9个:平上去各分阴阳,阴调(来自古清音声母)和阳调(来自古浊音)相配整齐,入声3个,包括阴入(上阴入)、中入(下阴入)、阳入,长元音配中入,短元音配阴入,如“八[pat3]”、“笔[p調t5]”。(3)连读变调不明显,但有丰富的语义变调,如“毛”:毛[mou21]发→发毛[mou55](发霉),“片”[phin33]→[phin35](屎片)。(4)单音节古词较多,如“颈(脖子)”、“望(远望、盼望)”。有些词可能来自古楚语(如“睇[看]”)、古壮侗语(如“谂[想]”);一些复音词的词序与普通话不同,如“齐整(整齐)”;有较多外来词,如“波(球)”、“肽(领带)”;有一批特有词,如“嘢”(东西)、“餸”(下饭的菜)、“攞”(拿)、“靓”(漂亮)。(5)语法方面量词可单独与名词构成量名短语,如“名先几靓”;有些状语可后置,如“行先置(先走)”先;先比较句“我大过你(我比你大)”与双宾句“畀支笔佢(给他一支笔)”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一些体貌(如回复体、始续体)也很特别。 

   广州方言在社会交往和改革开放中影响力不可低估,国内和世界都有不少非粤语区的人士学习和使用广州方言。广州方言是粤语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保存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在语言方面,广州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特点,对古汉语研究意义重大。 

特产美食回目录

旅游景点回目录

      请根据上面的目录名称在这里输入内容

农场企业回目录

      请根据上面的目录名称在这里输入内容

词条信息

版本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171 次
  • 编辑次数: 6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