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 化隆回族自治县 >> 历史版本

最新历史版本 :化隆回族自治县 返回词条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东市南部。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共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化隆是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于国家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目录

[显示全部]

地理环境回目录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距西宁市110公里,东与民和县接连;南与循化、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贵德、湟中县接壤;北与平安、乐都毗邻。境内重山峻岭,沟壑纵横,其地势北高南低,呈现阶梯状,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全境东西长98.5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884米,最高达4484米,一般在26002800米之间,自治县首府驻巴燕镇,海拔2873米,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472毫米,极端气温最高达31.8摄氏度,最低达零下29.9摄氏度,无霜期88天。

人文历史回目录

      化隆县自古至明末时期为羌人、鲜卑人、吐谷浑人、吐蕃人、蒙古人聚居。其中藏族是土著居民,他们多为“逐水草而游牧”,很少经营农、工、商业。明末清初,财政开支其它民族的入境定居,农工商业才逐渐兴起。清乾隆九年(1744年),设置巴燕戎格厅,招募回、汉等各处饥民垦荒造田,改京戏了单纯的畜牧业生产,并从此走上了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工、商综合发展的经济轨道。在漫长的历史发慌过程中,化隆各族人民一直团结和睦、荣辱与共,互相学习,互相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回族为主,汉、藏、撒拉等多种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但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物质生活贫困,文化生活落后。解放后,1954年成立了化隆回族自治县。多年业,全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齐心协力,团结奋斗,贫穷落后的化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逐步落实,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经济现状回目录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9亿元,同比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71.7亿元,增长19.5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64万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增长9.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30元,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2元,增长8.7%

    化隆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十二五”以来,我县累计发放贴息贷款近5亿元,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好路子。目前全县共有12万人在全国271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1.5万家,实现总产值近100亿元(拉面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有200余名经纪人在义乌、广州等地长期与中东、中亚等40多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活动,拉面经济已成为我县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和“致富经济”。

乡风民俗回目录

      化隆县是青海的回族之乡,这里的回族男子多穿对襟白衬衣,外套青坎肩,戴白色或黑色的圆顶帽。妇女一般都戴“盖头”,只露面部。他们的饮食,在制作上特别考究。婚姻上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婚期一般选在主麻日(星期五),由阿訇证婚。一般只在本民族内通婚,如娶嫁外民族,前提条件是对方要遵循回族风俗。丧葬实行土葬,而且死后一两天内就要安葬完毕,不用棺木寿衣,只用两丈多白布缝制成尸衣,紧裹洗净的尸体。这里的回族节令主要是小“尔的节”(开斋节)、“大尔的节”(又称古尔邦节,即宰牲节)等,具有浓烈的伊斯兰宗教色彩。

特产美食回目录

     冬虫夏草、青贝母、甘草、羌活、中麻黄、毛尾蒿、车前草、匾蓄、杜鹃、川赤芍、唐古狼毒、党参、柴胡、大黄、苍耳、玉竹等都有较高出产,发菜和蕨菜是化隆县的名贵山珍,沙棘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旅游景点回目录

      夏琼寺、旦斗寺、阿河滩清真寺、近代代表性建筑——马步芳公馆

农场企业回目录

化隆县海林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民惠种养殖农民合作社


词条信息

版本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892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