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民生民情   

青海撒拉族民居-篱笆楼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青海地处高原,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是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前房为高台阶平房,大门凹进,左右两扇窗户形式各异。后院的房屋为一楼一底,楼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撒拉族民居篱笆楼

青海孟达地区古称河关地,自古以来,是甘青交通要冲,从元代开始,生活在孟达地区的撒拉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开发林地,利用当地自然林木土石资源,同时,与周边藏、汉、回、土、保安等民族交往,集结丰厚的多民族文化,修建创造了篱笆楼建筑。因此,篱笆楼不仅记载着不同时代的建筑特征,也是撒拉族建筑风格的历史记忆,同时积淀着多民族的文化现象,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的古建筑。

篱笆木楼通常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楼底房间为仓库、畜圈等。篱笆木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墙体中间为空。房子的门窗和柱子大多雕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使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楼房,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减轻楼体重量,同时,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强。

撒拉族的篱笆楼设计,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最具特色。这一时期,撒拉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当时,建房讲究牢固、美观、经济、变通,突出防风、防震、适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选用精良的松类木材。

这一时期,孟达有不少人家,以“当家子”(兄弟组织)“孔木散”(家族组织)为社会基层组织,相继修建篱笆楼建筑群,全村形成了台子巷、上庄巷、衙门巷、牦牛巷等8大巷区,道巷两侧楼楼相对,高低不平,千姿百态,十分壮观。

如今,虽然大部分建筑被拆建改修,但昔日古村道建筑布局的痕迹依稀可见,给人以古朴、整洁的感觉。

濒临消失的篱笆楼

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明清以来分布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孟达、大庄、旱平、塔撒坡、木厂等村落,以及甘肃省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关门村一带。

历经几个世纪的拆建改修,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后,人为拆除建筑群落的现象突出,篱笆楼遭到了严重破坏。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的建筑形式和建材的不断出现,各个村庄兴起了拆旧建新的风潮,以至于篱笆楼建筑濒临绝迹。

据循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统计,孟达地区原有100多座篱笆楼,目前仅存14处。

在大庄村,这里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零星的篱笆楼散落在这些新式建筑中,显得有些破败。

有的篱笆楼被当作仓库,楼内堆放着粮食以及各种物品,只有2楼两间房子内落满尘埃的陈旧家具,让人依稀感受到撒拉族人过去的生活……

很多人家的篱笆楼被拆除,或是进行了改造。

据记者了解,在大庄村,篱笆楼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两三户。眼下,由于大庄村部分地域处于积石峡水电站的淹没区,村内部分古建筑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淹没。亟待保护与开发

撒拉族人修建的篱笆楼,吸收了汉、藏以及伊斯兰文化,可以说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撒拉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同时,这种独具特色的篱笆楼建筑丰富了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

此外,篱笆楼建筑群,基本上保持了原建形制,保持了当地历史上撒拉族“当家子”“孔木散”原始的社会基层组织风貌,对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方面应尽快采取措施保护这些建筑。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青海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这些古建筑。

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对孟达村4处古民居进行了调查、测绘,提取了保护研究资料。目前,在现存的14处篱笆楼中,有4处明清年间的精华建筑被列入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国家还将1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实行复修保护。2007年,篱笆木楼被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参考资料
[1].  福客   http://minsu.folkw.com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锁塔烧蟒 下一篇香港金紫荆广场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200 次
  • 更新时间: 2015-07-15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