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品种选育   

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彰显成效

标签: [db: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来源:农博网 标签: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十一五”期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针对产业存在的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栽培管理粗放种植技术落后、加工工艺落后等主要问题,开展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及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及病虫害防控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须珍认为:经过体系人员的共同努力,食用豆体系顺利走过了3年,并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防治、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产品加工、产业经济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通过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稳定了一支食用豆科技创新队伍,搭建起以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与土肥、产品加工、产业经济为依托的多学科研发技术平台。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及基地建设,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通过多层次人才培育和技术培训,提升了食用豆整体研究水平。   3年来,体系人员筛选出中绿5号、冀红352、芸豆5号、草原276等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绿豆、小豆、芸豆、豌豆优良品种22个;培育出适宜在我国不同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下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并通过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管理部门审(鉴、认)定的中绿6号、中红4号、龙芸豆23-388、芸豆825、陇碗1号等高产、优质食用豆新品种21个;研究集成棉田绿豆套种、芸豆高台大垄、旱地绿豆地膜覆盖、蚕豆弧埂超密等高产高效栽培和节本增效综合技术12套;经在呼和浩特、张家口、南通、成都等20个综合试验站区域内示范推广近100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2.7亿元,社会效益达20亿元。   通过体系建设保护性收集食用豆种质资源1500多份,包括传统名优品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及野生材料;初步建起我国绿豆、小豆、芸豆等应用型初级核心种质,评选一批早熟、直立、高产、抗病虫、抗逆,及豆芽、豆沙专用或降血糖高功效成分含量的优异种质;通过有性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出抗豆象、抗叶斑病、抗锈病、抗白粉病、耐盐碱等有特殊利用价值的食用豆新种质(育种材料)80多份。通过对主产区主要病虫害调查,鉴定出危害食用豆的病害49种、虫害38种;从4000余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高抗豌豆白粉病4份、高抗蚕豆锈病27份、抗枯萎病菜豆资源4份。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编辑出版了《中国食用豆类品种志》等专著。结合农业部的科技服务活动和生产需求,培训示范区内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22600人次,基础技术人员60人次,培养学位人才10人。同时,还经常深入产区一线调研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旱涝、病虫等突发性问题,积极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各类应急任务,向农业部及有关政府部门提交产业技术需求调研、南方冰冻、云南旱灾、北方干旱、绿豆价格上涨原因等调研报告及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报告17篇,为领导决策、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推动食用豆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稳定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食用豆研发队伍;启动了一批食用豆基础研究,如野生种外源基因导入、抗豆象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病原菌分子鉴定、高产栽培生理及资源高效利用等;传统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成效显著;带动和促进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食用豆产品加工和产业经济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提升了食用豆整体研究水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849 次
  • 更新时间: 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