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又称红龙果、芝麻果、圣果、青龙果等,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的果用栽培品种,半附生肉质植物,茎深绿色,粗壮,三棱形有短刺;老茎肉质部老死后,只剩一圆柱形木质部。火龙果原产中美洲,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台湾,并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引入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火龙果既可大田种植,又可盆栽,是集食用、观赏、加工于一体的新兴水果,颇受消费者欢迎。火龙果易受许多病原菌的侵染,导致多种病害,这些病害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威胁着火龙果的生产。随着近年来火龙果种植面积的扩大,病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为此,我们对我国火龙果主产区之一的粤西地区的火龙果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火龙果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1 火龙果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2001年12月至2002年7月我们对湛江地区的几个火龙果种植园进行了多次调查。①徐闻县城南长乐火龙果种植园。种植面积10.7公顷,1998年从台湾引进,大部分为白肉品种,少量为红肉品种;②湛江市经济作物试验场,种植面积13.3公顷,1997年从台湾引进,绝大部分为白肉品种,少量为红肉品种;③湛江市海头镇西厅高新果品种苗发展基地,种植面积2.7公顷,为1999年引自越南的泰国白肉品种;④湛江市湖光镇某火龙果种植地,种植面积0.08公顷,为2000年引种的白肉品种。
火龙果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棱茎上,故病害的研究调查均针对枝干病害。采用五点式对角线取样,每点调查10株。计算株发病率、节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火龙果病害分级标准:0级,茎节颜色正常,完全无病斑。1级,茎节出现小斑点,但斑点不合并成块或片状,直径小于1.0cm;病斑面积小于整节的5%。2级,茎节中病斑直径大于1.0cm,偶尔有连接合并成片状或块状;病斑面积为茎节的6%~25%。3级,茎节中的病斑基本连成片状或块状,颜色变成深褐色,甚至灰白色,并出现少量子实体;病斑面积为整个茎节的26%~40%。4级,茎节病斑面积扩大,合并成大片块状,甚至出现腐烂、黄化,病斑干腐形成穿孔,但不造成枯死。在病斑处出现大量子实体,其面积占整个茎节的41%~65%。5级,茎节完全腐烂、枯死,病斑侵染整个茎节,而且导致上部其他茎节黄化、枯死。
调查结果表明,粤西地区火龙果病害发生普遍,调查的4个果园中除海头镇高新果品种苗发展基地未发病外,其他3个果园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徐闻县长乐火龙果种植园和湛江市经济作物试验场发生病害种类相同,有疮痂病、炭疽病、软腐病、茎枯病、枯萎病和溃疡斑。长乐种植园病株率为62.1%,病节率12.1%,病情指数4.81;经济作物试验场病株率最高,为74.6%,病节率11.5%,病情指数2.81。湖光镇种植地病株率最低,为18.2%,病节率13.0%,病情指数2.99。
2 火龙果病害的初步研究
2.1 疮痂病 症状:病茎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砖红色坏死斑或铁锈坏死斑,略突起。病斑初期直径0.2cm,后期病斑成片生长形成长2~15cm,宽2~5cm的大型病斑,表面光滑,严重时直接伤害到肉质茎,危及整个植株生长。该病多发生在植株中部较老节的两棱中间,后期可见到过度生长的木栓化病斑,幼嫩茎节不发病。疮痂病的植株发病率在50%以上。病原:经初步鉴定为细菌引起。
2.2 炭疽病 症状:病斑初期为紫褐色,直径约为0.5~2cm的散生、凹陷小斑;后期扩大为圆形或棱形病斑,继而可连成片造成肉质部干枯,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病原: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
2.3 软腐病 症状: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半透明,后期病部呈水渍状,为黏滑软腐状,发出腥臭,并且蔓延至整个茎节,最后只剩茎中心的木质部。此病多发生在植株中上部的嫩节,由伤口侵染引起,与虫咬和其他创伤有关;但对植株的危害严重,常造成发病茎节腐烂甚至向下和向上蔓延至其他茎节。如果苗期管理不善,田间土壤湿度过大,发病普遍。病原:为欧文氏杆菌Erwiniasp.。
2.4 枯萎病 症状:植株茎节失水退绿变黄萎蔫,随后逐渐干枯,直至整株枯死;枯萎病症状最早出现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节上,起初是茎节的顶部发病,然后向下扩展。潮湿情况下,病株上生有粉红色霉层。病原:初步鉴定为尖胞镰刀菌Fusariumomys-porum Schlecht.。
2.5 茎枯病 症状:植株棱茎边上形成灰白色的不规则病斑,上生许多小黑点。病斑凹陷,并逐渐干枯,最终形成缺刻或孔洞,多发生于中下部茎节。病原:目前有三种病原菌可引起上述症状,色二孢Diplodia sp.、壳二孢Ascochyta sp.、茎点霉 Phoma sp.。
2.6 溃疡斑 症状:初为红色的针尖大小病斑,散生于茎表皮下,后发展成直径约为0.5~1.5cm的桔红色斑点,病斑圆形,略突起。该病发生普遍,在徐闻县城南长乐种植园和湛江经济作物试验场中植株发病率均在60%以上。病原:目前尚不明确,根据我们初步研究,病原为一种真菌。
3 火龙果病害发病规律
3.1 品种 不同火龙果品种抗病性不同。目前我国栽培的品种主要有珠龙、红仙蜜果1号和白玉龙。粤西地区大量栽培的品种是白玉龙,红仙蜜果1号的种植面积比较小。据我们观察,由台湾引进的白肉品种白玉龙发病率普遍较高,两个种植果园病株率均在60%以上;从越南引进的泰国白肉品种白玉龙至今未发现受到病害侵染。红肉品种(红仙蜜果1号)在粤西地区种植面积较小,没有对此品种进行调查。
3.2 节位 老茎节和嫩茎节发病都比较轻,中部茎节发病严重,因为中部节位代谢活动没有上部幼嫩节位活跃,同时表皮层的蜡质层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利于病原菌侵入;老茎的表皮层已经木栓化并且覆有厚厚的蜡质层,病原菌不易侵染。中部茎节为结果枝,因此,受害后对产量影响较大。
3.3 水肥条件和耕作措施 在不同灌溉条件下,病害的发生有很大差别。采用喷灌的果园,植株病害发生比较严重,植株发病率在63.1%以上,这是因为喷灌使果园的湿度增大过快,从而有利于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另外,果园里的杂草较多和长时间不清除,病害发生也比较严重。
3.4 病原菌数量 我们分别于2001年12月和2002年5月对长乐种植园进行调查,第二次调查植株的发病率较第一次低,因为其间对果园发病植株的病斑进行剪除并集中销毁,而且用除草剂清除园内杂草。对湛江经济作物试验场进行的多次调查中发现,虽然对果园发病植株的病斑进行剪除,也用除草剂除灭园地的杂草,但是由于剪除的病残体没有集中销毁,仍然留在株行间,病原菌数量积累,致使整个果园的病情没有减轻。高新果品种苗发展基地在土表铺上50cm厚的垃圾肥,植株间没有杂草,而湖光镇火龙果种植地是采用高垄种植,植株间也没有杂草,这两个果园的植株发病率远远低于其他两个果园。
3.5 季节、气候 粤西属于亚热带地区,地处沿海,全年的温度、湿度较高,有利于火龙果病害的发生;炎热的夏季更利于病害发生。
4 火龙果病害的综合防治
4.1 保护无病区 目前我国火龙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应加强检疫工作,严格控制从病区向无病区调种引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苗。
4.2 种植和选育抗病优质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火龙果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台湾引进的品种比泰国品种发病严重,可尽量选择泰国品种或将其作为抗病亲本,选育出新的抗病品种。
4.3 减少田间病源 最主要的是清除病残体,发病的茎节可结合疏枝剔除,并且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如发现炭疽病、软腐病和茎枯病的植株应立即截除病斑并集中销毁。其次是清除株行间的杂草。
4.4 加强水肥管理 一是避免漫灌和长期喷灌。漫灌会使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而死亡;喷灌使果园的空气湿度增大,利于病害发生。杜绝漫灌和长期喷灌是防止疮痂病和枯萎病的最有效途径,最好采用滴灌技术。二是起垄栽培,起垄栽培既可防止水淹,又可促进根系生长。三是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最好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4.5化学防治 防治炭疽病、茎枯病和枯萎病可采用波尔多液、施宝克、施保功、克菌净、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石硫合剂等进行喷雾,一般每隔15~20天喷一次,共喷2~3次。繁殖的种苗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mg/L浸10分钟,再进行定植;而繁殖的苗圃可喷波尔多液,一般每隔10~15天喷一次,共喷2次。防治疮痂病、软腐病和溃疡斑可用铜大师、络氨铜、琥胶肥酸铜、农用链霉素、代森铵、氯霉素和石硫合剂等进行喷雾,一般每隔1~5~20天喷一次,共喷2~3次。为了防止病原产生抗病性,尽量采用生物防治和栽培技术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喷药时做到有针对性用药,采取多种药剂轮换使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 下一篇柑桔壮花保果与病虫防治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