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辐麦1号(原名扬辐麦9437)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1984年春用突变品系1-3058作母本与扬麦5号杂交,1985年秋利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经多代选育于1993年育成的优质饼干小麦。
特征特性 1.生育期适中。扬辐麦1号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全生育期201~213d,较扬麦158迟1d,属春性小麦,灌浆速度快,千粒重高而稳,叶片功能期长,后期熟相好。2.株叶型好,穗粒结构协调。扬辐麦1号幼苗芽鞘无色,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狭长,株高95cm,茎秆细韧,5个伸长节间,主茎叶片数10~11张,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纺锤形穗,长芒白壳,每穗35~40粒。籽粒琥珀色,皮色淡,卵圆形,饱满,粉质,千粒重42~45%。3.抗逆性较强。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1997年和1998年2年鉴定,扬辐麦1号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为中抗至中感。在两年省区试中,对以上病害表现为耐病,中抗梭条花叶病,抗叶枯病,耐肥抗倒性强于扬麦158。4.品质较优。该品种籽粒商品性好,皮色淡,粒大饱满,容重高。经南京经济学院粮油食品检测中心分析,出粉率67.7%,粗蛋白10.5%、湿面筋26.7%、沉降值3ml、吸水率59.8%、面团形成时间1.7分钟,稳定时间2.8分钟,粉质仪评价值35。适宜制备饼干专用粉。
1993年参加本所辐照新品系鉴定,平均亩产416.5kg,比对照扬麦5号增产8.9%;1994年继续鉴定,平均亩产373.33kg,比对照扬麦5号增产11.71%;1995年参加品比试验,平均亩产402.O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8.45%。1995~1997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07.16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76%,其中1995~1996年度平均亩产424.05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14%。1997~1998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6.87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6.2%,名列第一。
该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中表现较好,1995~1997年在宝应湖农场试种,两年亩产分别为495.5kg和446.5kg,在大灾之年的1997~1998年,宝应湖农场繁殖14.8亩,平均亩产305.8kg,比临近的扬麦158增产13.89%。1999~2000年在高邮甘垛农科站繁殖110亩,平均亩产378.2kg,盐城新洋试验站扩繁19.8亩,亩产387.5kg,土海跃进农场试种13.5亩,平均亩产450.3kg,均比临近的扬麦158增产。在大面积试种中,一般亩产400kg左右,高产田块可达500kg以上,每亩有效穗30万~35万,每穗35~40粒,千粒重42~45g,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培育者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地区及技术 扬辐麦1号属偏穗数型品种,高产栽培应重视群体质量的提高,优化产量结构。试验证明,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因此,高产栽培中宜采用争足穗,主攻穗粒数,稳定千粒重的策略。1.适期播种:该品种播期弹性大,早播迟播均能高产。1997~1998年度从10月15日至11月10日的播期试验,产量均在315kg以上。在扬州及附近地区的最适播期在10月25日左右。2.适当控制基本苗:该品种分蘖性强,调控余地大。同年的密度试验,基本苗从9.06万~19.67万,取得了亩产329.98~387.89kg的产量。基本苗一般要控制在13万~15万左右,高产栽培应在10万/亩左右。3.培育壮苗:扬辐麦1号适宜的茎蘖动态,冬前苗约40万/亩,最高茎蘖数控制在60万~70万,亩穗数30万~35万,成穗率50%左右。4.科学用肥:首先必须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亩产400kg的田块,一般需施纯氮15.O~17.5kg,在肥料运筹上应掌握"前促、中控、后保"的原则。基苗肥占总氮量的60%,苗肥最好作基肥施,或在一、二叶期使用;平衡肥占10%,一般不施腊肥和早春肥;拔节肥应在第一节间定长,群体叶色褪淡时施用,占15%;抽穗前半月施用孕穗肥,占15%。5.加强田间管理,抓好病、虫、草害的防治:搞好田间沟系配套,清沟降渍,抓好病虫草害的防除,注意早期纹枯病,中后期白粉病及赤霉病的测报和防治。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