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水稻无盘旱育秧带土抛秧育秧技术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水稻旱育秧、抛秧是我国“十五”农业重点推广技术之一。但在生产上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技术规程复杂、要求高,不易被农民掌握;二是秧苗在二、三叶期易出现病理性和生理性死苗;三是秧苗素质差,分蘖小,不能成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旱育秧、抛秧技术优势的发挥、推广技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2003年从江苏里下河农科所引进了旱育保姆,我们在江油市东安乡、新安镇、云集乡、重兴乡等乡镇进行了几年的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的生产示范,结果表明使用旱育保姆育秧具有十分明显的省工、省水、保水抗旱、壮根、壮苗、分蘖多壮的效果。现将旱育保姆和旱育保姆育秧技术介绍如下:

    一、“旱育保姆”高吸水种衣剂的组份与剂型

    组份:以农用型高吸水树脂为基础,与特种矿质粘土、过氧化钙相配伍,辅之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无量元素等功能性助剂,经超细粉碎复合而成的粉型种衣剂。

    剂型:分位两类四种

    1、旱育抛秧型:应用于水稻旱育抛秧,分籼稻专用型和粳稻专用型两种型号。

    2、旱育手栽型:应用于水稻旱育秧,分籼稻专用型和粳稻专用型两张型号。

    二、“旱育保姆”高吸水种衣剂的技术特征

    1、采用高吸水树脂与特种矿物质粘土及过氧化钙按一定比例配伍,协调了种子发芽成苗过程中保水与供气两者矛盾。

    2、采用丸化包衣的技术实施定量包衣,不仅操作简便,而且种衣剂粘着力强,种衣层厚、包裹均匀。同时使种周围结有直径2.5― 3.0cm 的“吸湿泥球”,起到“小水库”的作用。

    3、配有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无量元素等功能助剂,起到防病治虫、补素促长的作用。

    4、选用的高吸水树脂为“淀粉乙丙烯酸盐接技共聚型“高分化合物,在土壤中可以被生物分解,有效克服了“白色污染”;同时高吸水树脂也是改良土壤的有效物质,并且种子包衣又将开放型施药改为隐蔽型施药,对保护环境和天敌具有明显作用。

    三、“旱育保姆”高吸水种衣剂的突出优点

    一是不调酸。高吸水种衣剂在稻种和抛秧根部形成“蓄水泥球”,创造了幼苗生长的良好环境条件,减免了土壤调酸工序。

    二是不催芽。包衣种实行干籽落谷,省略了催芽工序,避免了催芽过程中烧芽的风险。

    三是出苗。一般出苗率提高10―15%,成秧率提高15―20%。

    四是少浇水。高吸水种衣剂既能蓄水又能供水,减少秧田浇水量60%以上,减轻了浇水的劳动强度。

    五是防死苗。对生理性和病理性死苗的防治效果均在99%以上。

    六是壮秧苗。秧苗单株带蘖数增加40―60%,不定根数增加60―80%,苗高降8―10%,苗体敦实矮壮。

    七是防病虫。对苗期的恶苗病、立枯病等病害的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

    八是易出苗。秧苗单株带蘖量增加4倍以上,易抛秧、易出苗,立苗时间提早3―4天。

    九是产量高。一般大田每亩增产5―10%。

    十是效益好。应用高吸水种衣剂不仅增产增效,而且一次包衣将药剂消毒、浸种催芽、防病治虫、化学调控和浇水抗旱等多种复杂工序一次完成,节省了大量农本。每亩可省钱50―60元,减少农药用量3.7― 4.6kg 、减少化肥量4― 5kg ,每亩大田增效120元以上、增产5―10%。

    四、“旱育保姆”高吸水种衣剂的使用技术

    1、选准型号:我市使用的是籼稻种,首先要选用旱育保姆抛秧型和旱育手栽型籼稻专用型号。

    2、确定用量:每公斤谷种用“旱育保姆”种衣剂 350g 。

    3、浸好种子:采用“现包现播”的方法,包衣钱先将稻种放入清水浸泡20分钟,湿度较低的稻区浸种时间延长到12小时或破胸前,捞出稻种沥去多余水分。

    4、包衣方法:将种衣剂到近圆底容器中,然后将浸湿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中进行翻动包衣,边加种边搅拌,直到将种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

参考资料
[1].  水稻无盘旱育秧带土抛秧育秧技术   http://www.shangxueba.com/jingyan/2849030.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玉米种子LN1-普通玉米 下一篇水稻良种选购的几种注意事项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544 次
  • 更新时间: 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