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池塘饵料系数是—项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养殖生产全过程。饵料系数是指投喂的饲料总量与池塘养殖对象总净增产量的比值。其比值越小,表示增加单位水产品产量所消耗的饲料越少。因此比值越小,也就是饵料系数越低,饲料的利用率越高,也就是降低了养鱼生产成本,提高了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就怎样降低池塘养鱼饵料系数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一、鱼种质量。鱼种质量要求的主要指标包括:规格达到规定的标准,大小整齐,体质肥满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色泽正常,种质遗传性状好,抗病能力强。通过对比试验表明,鱼种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养殖成本的关键因素。
二、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优良品种进行放养。根据实践表明,养殖建鲤、乌克兰鳞鲤、纯彭泽鲫与普通鲤鱼、鲫鱼或品种不纯的鲤鱼、彭泽鲫相比,在池塘条件及投喂相同质量、数量的饲料,并获得相同的产量的情况下,要降低饵料系数30%以上。
三、优化放养模式,品种搭配结构合理。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的放养模式是提高产量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措施之一。我们采取了目前正在推广的80:20和60:40以优质吃食鱼为主的养殖技术,此项技术就是能够合理利用水体空间使各品种之间优势互补,从而达到降低饵料系数的目的,取得更加明显的养殖效益。
四、改良池塘水域环境条件,形成良性生态系统。1.防止水域污染,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促进养殖生物正常生长,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养殖品种的数量与质量,使之达到生产无公害绿色水产食品的目标,提高养殖池塘的经济效益。2.提高水中溶氧量,降低水中的养殖对象的代谢物是降低饵料系数的有效措施。试验表明,当鱼类在水中溶氧为3.0毫克/升时所消耗的饲料,饵料系数要比4.0毫克/升高—倍。溶解氧和养殖对象的生长呈正相关,反之代谢物和养殖对象的生长负相关。3.掌握水温变化对饵料系数的影响。养殖对象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与水温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其新陈代谢的能力越强,生长就越快。在投喂饲料的过程中,要设法提高水温,要随着水温的升降而增减投饲量,以求达到最佳的饲料投喂量。同时在鱼类养殖时期要加强培养相应的天然适口饵料也是降低饵料系数的重要补充手段。例如在草鱼生长期内,如可增添充足的天然饵料,便可节省人工饵料30%以上。有良好的天然饵料的草鱼养殖池塘,使用的人工饵料的饵料系数,可降低到1.4以下,也能成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五、采取科学合理的放养技术,包括放养品种选择、放养密度、养殖品种质量、经济性状、市场情况以及放养操作方法等。1.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水质状况及生物状况等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的品种确定所养殖的品种,并制定合适的放养密度,也就是最佳放养量。放养密度过大,养殖对象在不良的水体环境中生长,所用的饵料系数肯定升高;相反若放养密度过低,则不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产值效益下降,饵料系数同样升高。2.养殖对象的放养规格、品种质量是放养技术中决定饵料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放养的品种纯且质量好,体质健壮,则吃食旺盛,新陈代谢率强,对饲料的能量转化率亦高,生长速度快,则饵料系数便会下降。3.在池塘的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品种搭配合理、市场前景好并注意各品种之间对摄食的相互干扰行为,提高饲料利用率。4、在分塘放养的过程中要仔细操作,防止鱼体受伤。—般应在主养鱼驯化摄食完成后,再投放其它配养鱼。
六、饲料质量、规格及加工工艺水平等因素,饲料有天然饲料、人工饲料两大类,目前大多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要正确合理选用质量和规格与养殖对象相适应的优质配合饲料。在水产养殖中,要根据放养模式、放养品种、放养规格、数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除应注意原料的质量外,还要对配合饲料配方中的营养配比、能量需求、加工工艺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首先要求饲料在水中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鱼料要求达到1小时。颗粒饲料原料的粉碎细度、颗粒的类型及大小要适合养殖对象摄食,提高饲料的吸收率。其次还要具备较好的适口性、诱食性等。在常规的鱼类养殖中,一般15克以下的鱼苗,应选择粒径为0.5-1.0毫米的破碎料进行投喂;15-45克的幼鱼,应选择粒径为1.0-1.5毫米的柱状颗粒饲料进行投喂;45-75克以上的鱼种阶段,应选择粒径1.5-2.5毫米、75克以上的鱼种成鱼阶段应选择粒径2.5-4.5毫米柱状颗粒料投喂。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选择好亲鱼关键掌握“七条” 下一篇安全高效养鱼“四测定”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