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猪瘟   

猪瘟流行性成因与防控对策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1.1缺乏规范化饲养管理当前中国的养猪业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市场价格高峰,但真正的效益取决于规范化饲养管理。众所周知,猪价如此高是因为目前猪病复杂使养猪出栏率低而致供不应求,加上养殖户观念的落后,做不到科学化、人性化的饲养管理,由此导致猪体抗病力降低。因此,在众多猪病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感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猪舍环境温、湿度及采光是重要的环境条件。

    1.2防疫意识不到位目前,养猪风险主要来源于猪病,但防疫意识仍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养殖户认为越打疫苗越发病,对防疫存有误解;还有一些养殖户认为只要接种了疫苗便不会发病,对病猪不采取隔离、封锁等措施,有时还将病死猪肉上市出售;或把病死猪随意抛于野外,污染环境,加快了病源的传播;还有不少养殖户,猪发病死亡后,周围环境、猪舍不经过消毒处理,便将新购入的猪饲养其中,如此恶性循环。使猪瘟时常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3免疫程序执行混乱在养猪实践中,猪瘟免疫程序混乱是造成猪瘟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不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进而造成猪瘟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或应激不断。这一方面,是因为商品猪场对仔猪在种猪场中的免疫接种情况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错误诊断或采取措施不当,环境及饲养条件的改变,从而加大了应激。此外,许多中小型猪场业主或兽医很少考虑猪瘟首免日龄是否受母源抗体水平干扰的问题,免疫时是否与其他疫苗相隔一定的时间等问题。

    1.4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伪狂犬病毒(PRV)、蓝耳病毒(PRRSV)、圆环病毒Ⅱ型(PCV-2)、猪细小病毒(PPV)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给养猪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猪瘟病毒通常与这些病原混合感染,在这些病原的影响下破坏免疫器官,造成不同程度免疫抑制,导致猪群免疫猪瘟疫苗后,猪瘟抗体水平一直上不去,保护性差,容易受猪瘟野毒感染或持续感染。

    此外,抗生素中的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有些养猪户为预防猪的疾病,在猪只免疫接种前、后使用这类药物或含有这些药物的饲料添加剂,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霉变饲料也会影响猪瘟抗体的产生。

    1.5无害化处理有名无实受目前小而分散的饲养模式影响,猪场之间不易隔离,加之防疫意识淡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猪瘟病毒污染和扩散严重;环境污染严重是引起猪瘟流行的另一大因素。其中粪便污染最为严重,有一些养殖户不重视或舍不得投资粪便处理设施,对排出的粪污处理不当,严重污染水源、空气、土壤等周围环境。致使养殖场内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病毒,猪群不断受到各种病原的侵袭,增加了猪群感染病原的机会,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力。

    一些养殖户缺乏健康养殖的观念,剖检病死猪没有专门的场所,对死猪处理不严格,有些畜主直接在猪场内解剖病死猪或将病死猪随意丢入鱼塘河流,这既污染了环境又长期保留了病原,容易造成疫病发生和疫情传播。目前,一些养殖户为了眼前利益,不及时淘汰弱猪、病猪,一些病猪或死猪并没有销毁处理,而是通过一定途径流通到市场,大大增加了防控疾病的困难。

    1.6产地检疫不严与无序流通造成猪瘟流行范围广的重要原因还有生猪及猪肉产品的频繁运输和市场交易,以及产地检疫不严和缺乏有效的运输、市场检疫。这种生猪和肉品市场的流通频繁、检疫不严、防疫密度不够是猪瘟传播流行的重要因素。据涂长春研究员调查发现50%的猪场发生猪瘟疫情都是由购入的后备种猪和商品猪引发的。

    2防控对策

    2.1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改善猪舍环境应用人性化的健康观念为猪只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改善猪的生活条件,要从环境、营养、保健多方面综合提高,要从猪只的饲养管理方面入手,根据不同种类、日龄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尽量减少应激因素。①加强猪群营养,调节日粮营养平衡,使机体产生较强的抵抗力;适当添加一些免疫增强剂,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应定期检查饲料是否发霉变质,防止食物中毒。②要改善猪舍内的环境卫生,降低猪场的饲养密度,减少空气中的病原体、尘埃与有害气体浓度,改善通风条件;保持干燥,温暖的环境,减少应激因素;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做好粪便、污水、病死猪只的无害化处理,清除环境中的传染源。

    2.2建立新的饲养方式与生产模式美国养猪业采用的独立自营、合同生产、公司经营三种成功的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分散养殖模式,保护了农户养殖效益和养殖利益。其经营方式主要是由总猪场提供仔猪,其下建立自己的分养殖场直接由种猪场提供仔猪,所有的猪只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疾病防控。这样,形成的产业式链条养殖有利于疾病的防控。

    2.3加强防病科学化管理、规范防疫制度各类猪场应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严格实行猪场卫生防疫制度。目前,我国常采用二次免疫法预防商品猪猪瘟,即20~25日龄首免,60~65日龄二免;母猪每次空怀时加强免疫一次。一般细胞苗每次可以使用2~4头剂,脾淋苗一般不超过2头剂。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母源抗体较低的仔猪,可采取7~10日龄首免,30~45日龄二免,90日龄三免;也可以采用乳前免疫法,以防早期感染野毒。不提倡使用大剂量(10~120头份)猪瘟弱毒疫苗进行免疫。

    另外,鉴于目前猪病的复杂性,定期进行抗体监测是确保猪群处于高免疫状态的根本保证。规模化猪场应该定期采血,通过实验室手段监测猪瘟抗体。一般每年进行3~4次,采样比例为5%~10%。采用ELISA方法或间接血凝试验均可。

    2.4严格把好贸易流通关,及时处理疫情各饲养场在出售动物前,持动物免疫证到当地动物防疫站进行检疫,经检疫合格后由检疫员出示《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没有免疫证,没有佩带免疫耳标的动物,不得进入流通环节,实现以检促防的目的。

    在引进外源猪之前也必须经过检疫,以防止引进猪只造成猪瘟暴发。另外,猪瘟病毒可通过猪肉及其制品进行传播。因此,一旦发现猪瘟疫情应当立即隔离封锁疫区,限制猪的流动和猪肉产品的流通。对感染猪瘟病毒的后备母猪应立即淘汰捕杀。感染群的全部猪只也应及时销毁,对死亡的猪只做深埋处理,不得乱丢乱弃。对猪圈及各种用具必须彻底消毒并追踪传染源和可能的接触物。

    2.5严格执法严格行政执法,是解决防控猪瘟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做到严格的检疫和疫情报告制度。坚持强化检疫监管,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把好流通关,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建章立制,加强执法队伍的教育和管理,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检疫,严格出证。

参考资料
[1].  猪瘟流行性成因与防控对策   http://www.shangxueba.com/jingyan/2814282.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生态养猪技术方法介绍 下一篇慢性猪丹毒实例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467 次
  • 更新时间: 2016-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