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成年猪以隐性感染为主,也可表现为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
1.病原:病原是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在污染环境中可存活1个月以上,一般常用消毒药都有效,在0.5%石灰乳或0.5%苏打中存活1分钟,0.5%盐酸或硫酸中3分钟被破坏、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中pH7.6时,90分钟被破坏。在0.5%石炭酸中可抵抗10日之久。
2.流行病学:几乎所有哺乳家畜对伪狂犬病敏感,猪、牛、羊、犬、猫、野生动物可自然发病,实验动物中兔最敏感,小鼠、大鼠、豚鼠等均能感染。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等有关。健康猪与病猪和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也可经消化道感染,如猪、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鼠可因吃进病猪肉而感染。本病亦可经皮肤伤口感染,如猪感染本病后其鼻分泌物中有病毒,配种时可传染该病。乳猪可因吃奶而感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感染子宫内的胎儿。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
猪自然感染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经鼻腔与口腔。病毒亦可由鼻、耳、咽黏膜经呼吸道侵入肺泡。病毒经血液到达全身各部位。
病畜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呈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感觉过敏(猪除外),发生不可耐受的发痒。脑脊髓发炎后,可引起神经(特别是舌、咽神经)的麻痹。如病程较长,则可能继发呼吸、消化器官的病变。本病冬季和春季多发。
3.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6天,很少超过10天。不同动物和同一动物的不同日龄症状不同。
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常见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1周内完全恢复。
4.诊断: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本病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⑴病毒分离和动物接种:采取病患部水肿液、神经干、脊髓以及脑组织,接种兔以分离病毒,接种兔常出现典型奇痒症状后死亡。亦可接种小鼠,但小鼠不如兔敏感。
⑵病料接种猪肾或鸡胚细胞,可产生典型的病变。
⑶血清学实验:猪感染本病经常呈隐性经过,因此诊断要依靠血清学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及酶联免疫测定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最灵敏,假阳性少。
⑷免疫荧光试验:取自然病例的病料如脑或扁桃体的压片或冰冻切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常在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及核内产生荧光,几小时即可获得可靠结果。
5.防治
⑴治疗:早期用高免血清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如果出现神经症状则疗效不好。
⑵免疫预防:在疫区可用疫苗注射。我国已试制牛羊伪狂犬病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经反复试验,证明疫苗免疫效果可靠
⑶综合防治: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公认猪为重要的带毒者,因此要严格将牛、猪分开饲养。根除猪的伪狂犬病可采用血清学及淘汰的办法,即把所有的成年猪进行血清中和试验,淘汰阳性者。以3~4周之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是培育健康猪群,母猪产仔断乳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每窝小猪苗须与其他窝小猪隔离饲养。到16周龄时,作血清型检查,所有阳性猪淘汰,30日后再作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舍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人一般经皮肤伤口感染,患者局部奇痒,很少引起死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育肥猪水胞病的防治 下一篇妊娠母猪的饲养与管理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