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玉米种植   

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近几年我省玉米主产区很多地块出现玉米分蘖现象,即农民朋友俗称的“丫子”。近期接到许多农民电话或微信询问玉米出现“丫子”的问题,就此,我们请辽宁省12316金农热线首席种植专家史振声(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东北特种玉米研究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现任农业大学特种研究所所长)针对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的问题给出回答。

  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史振声:现在玉米长“丫子”现象比较普遍,玉米品种间差异较大,有的品种“丫子”比较多、比较大,有的品种“丫子”小。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的原则是:观察“丫子”是否影响主茎的生长,如果没长“丫子”的主茎长得很好,而长“丫子”的主茎长的不好,受影响了,那么,“丫子”就建议掰掉。但是掰“丫子”也不用很干净、彻底,建议将第一次长出来的“丫子”或者基部两侧长的比较大的两个“丫子”掰掉即可,再长出的就不需要再掰掉了,以后的不会影响主茎的生长。

  玉米为什么会出现“丫子”

  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分蘖的特点,在人类长期栽培驯化和人为选择无分蘖或少分蘖的品种后,普通栽培玉米在一般条件下基本无分蘖或少分蘖,控制玉米分蘖主要基因叫tb1,是一个与驯化有关的基因;该基因对丛生(腋)芽生长实施负调控,在teosinte(大刍草,玉米的近缘祖先)中的表达水平只有玉米中的50%。现有的玉米中,该基因表达水平并不是有或无,而是强弱差异,在空间与养分竞争不很激烈的情况下,有些无分蘖的品种(系)也会出现分蘖。

  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叶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蘖的过程受到抑制,所以生产上玉米植株产生分蘖的情况也比较少见。

  “丫子”出现的时间

  玉米分蘖最早可能发生在发芽出苗期;在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蘖一般不会对产量造成太大影响,可不必掰掉。大多数情况下玉米分蘖发生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左右,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时期,所以对玉米以后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十分不利。

  “丫子”出现的部位

  玉米分蘖一般发生在根茎部,也就是临界土面或土面略下部的地方,中耕培土对这一部位的分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病害而导致的分蘖或分枝表现为全株性症状,即在大部分节上都长出分蘖,个别还表现整株矮化和分蘖丛生现象。因病害而致的分蘖只能通过预防病害而加以防治。  

  如何清除“丫子”

  去蘖时,左手抓住植株基部,右手抓住蘖的基部,向一侧斜拉将蘖掰掉,切不可损伤全株。对开花后形成的“丫子”一般因数量少,对产量影响小,可以不清除。

  如何防止“丫子”形成

  根据品种特性,如株高、叶片夹角大小等,确定合理的群体密度。密度太高或太低,都易形成分蘖。在施肥方面,不仅要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和看苗追肥,而且还要注重施肥对土壤肥力的整体影响和长期改良提高,增加土壤对固态养分、水分、气体的调节及供给能力,以增加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减轻因肥分不平衡引起的分蘖现象的发生。

参考资料
[1].  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掉   http://www.lnjn.gov.cn/edu/syjs/2015/6/588918.s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玉米除草剂田间使用注意事项 下一篇用发酵饲料喂猪的好处及制作技术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523 次
  • 更新时间: 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