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穗选取 应以品种纯正、生长健壮、丰产优质的结果树作为母本树,选择树冠外围中上部、充分接受阳光部位的枝条,要芽眼饱满、皮身嫩滑,粗度与砧木相近或略小,顶梢叶片已转绿老熟,未萌芽或刚萌芽不久的一二年生枝条,剪下后立即剪除叶片,用湿布包好,便可供嫁接。
(2)嫁接技术 嫁接时间:广东枝接为春季2~4月,秋季9~10月,芽接宜在4~40月;广西以2~5月及9~10月最适;福建枝接在3~4月,补片芽接在4~8月。
嫁接方法:通常有芽接和枝接两类,芽接法即接穗仅为一个芽,荔枝常用的是补片芽接;枝接是用有芽眼的一段枝条作接穗,如合接、劈接、切接、舌接、腹部枝接、”嵌接等方法。
①补片芽接 又称贴片芽接或芽片腹接法,此法一定要在生长季节、树液流动、砧木和接穗都容易剥皮时进行。具体操作如下:
开芽接位:嫁接时砧木暂不剪断顶部,用刀在砧木主干上,离地10~20厘米的平直光滑部位,自下而上平行直切2刀,深度仅达木质部,长约3厘米,宽度视穗、砧粗度而定,顶端横切1刀,成长方形接口。
削取芽片:用刀在接穗芽上方约1.5厘米处,将芽稍带木质削出,长约3厘米,小心剥去木质部,适当修剪上下及两侧,使芽眼位于中间,大小比砧木芽接位略小的长方形。
安放芽片及缚扎:将砧木芽接位的砧皮上部切短2/3,将芽片放在芽接位中央、下端插入留下的砧皮内,使芽片与芽接位顶端及两侧稍有空隙,然后用宽约1.5厘米的薄膜带,自下而上均匀的作覆瓦状缚扎密封(图8—7)。注意缚扎时一定要压紧芽片,特别注意使芽眼及其上下部位贴紧砧木,不使芽眼背后有空隙,接后30~40天解缚检查成活情况,芽片新鲜保持原色,轻刮表皮现出绿色皮层的即为成活,再经7~10天,便可从嫁接部以上3厘米左右处剪断砧顶,促进接芽及早萌发。
②合接 砧木和接穗粗度一致时可用此方法。
切削砧木:嫁接时,在砧木离地面约20厘米处切断,用嫁接刀在断口下平直部位由下而上斜削一刀,削出一个3~4厘米贯穿砧茎横面的斜切面。
削接穗:取粗度与砧木一致的接穗枝条,由上向下斜削一刀,削出一个与砧木斜削切面约长、宽相一致、贯穿枝条横面的斜切面,留2~4个芽切断即成。
接合、缚扎及密封:将接穗基部的斜切面与砧木的斜切面相对接合,形成层对准,然后用薄膜带缚扎固定,并将嫁接位及接穗全部包裹密封;也可另套小薄膜袋或薄膜卷筒,反褶密封(图8—8)。
③劈接 此法可使砧、穗的形成层接触面增大,对提高成活率有利,接合也较牢固。
开接口:砧木离地10~20厘米处断顶,削平断口,选平直皮厚部位,用刀沿木质部直向下或稍内斜向下劈一刀,长约3~4厘米。
削接穗:接穗在枝条下端,两侧对称各向下斜削一刀,形成楔面,长约4厘米。插放接穗、缚扎密封:将接穗楔面插入砧木劈口内,使双方形成层对准,缚扎、固定、密封(图8—9)。
④切接 荔枝以多芽切接居多。方法如下:
开接口:砧木离地10~20厘米断顶,于平直部位沿形成层或稍带木质部垂直下切一刀,切口长3~4厘米。
削取接穗:接穗枝条平直面向下,将枝条下端削成约45°斜面,然后反转枝条,使平直面向上,切深达形成层或稍人木质部平切一刀,削出一个比砧木切口稍长些的平滑长切面,留2~4芽切断。
接合、密封:把接穗的长切面向内,插入砧木切口内,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若砧木切面比接穗的切面大,应保证有一侧形成层对准,最后缚扎、密封即成(图8—10)。
⑤舌接 此法宜于砧穗粗细相同时采用。
开接口:砧木先断顶,用刀以30°左右角度由下向上斜削一刀,成为长约3厘米的斜切面,再在切面的1/3处纵切一刀,使成舌状,深约25厘米。
削接穗:接穗基部削法与砧木相同,但方向相反,即由上向下斜削成为长约3厘米的长形斜切面,在斜切面1/3处纵切一刀。留个壮芽切断。
接合:将接穗基部斜切面与砧木接口斜切面相对,双方舌状部互相插入,形成层互相对准后,缚扎固定并密封之。若用薄膜带缚扎兼密封,最好露出芽眼,以利接活后萌芽(图8—11)。
⑥腹部枝接 分为开接口、切削接穗、接合几个步骤。
开接口:嫁接时砧木不断顶,在砧茎离地约20厘米平光滑部位,用刀向下直切一刀,长约3~4厘米,深达形成层或稍带木质部。
切削接穗:切削刀法与切接穗相似。只是长切面贯通接穗全长(削成通头),便于把整条接穗插入接口内。切削接穗时,先将枝条平直面向下,芽在侧面或背面,从芽下适当部位切一刀,成为约定45°斜面,反转枝条,平直面向上,留2~3个芽,再从所留最上一芽的上方下刀,由上向下平削3~4厘米,深达木质部,在略短于砧木切口长度处切断,即成一个可供腹接的“通头”接
穗。
接合:将切穗的长切面全面插入砧木接口内,背部若有芽眼,应将砧皮切短,插入后对准形成层,并使砧木切口上方留有约0.5厘米切面,作为愈合组织生长余地。最好用薄膜带自下而上作覆瓦状缠缚兼封,仅仅露出芽眼。
⑦嵌接 操作复杂,工效低,一般只用于多年生大砧嫁接或大树高接换种。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