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魅力乡村   

京郊永宁南关竹马

标签: 乡情 文化遗产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83岁的老爷子沈迎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制作竹马40多年,共做了1000多个。

      南关竹马,延庆永宁镇南关村保存了300多年的节日欢庆舞。历史上,永宁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年战争频繁,所以盼望和睦的永宁人根据《昭君出塞》的故事创造了当地的竹马舞。这里早先的竹马都用纸糊,而且大多从北京城购买。因为看似简单的竹马制作起来要比想象的复杂许多,一般需要破竹、糊纸、糊布、画彩、上漆等20多道工序,其中仅做一个马头就需十多道工序,一个人制作完成一匹马至少需要四五天。

      用蜡烛熏了熏竹片表皮,又用大火燎了燎竹片,接着再用铁丝固定成型……腿脚不便的沈迎艰难地站在炕边制作着,一根根竹片经老人的双手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几十年前,当沈老爷子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便跟着爱热闹的乡亲一起“跑竹马”,有空的时候还和老花匠们修补撞坏的“竹马”。渐渐地他根据“跑竹马”的实际需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做了创新。

      “两个多小时,一个身长约1米,宽约0.43米的竹马骨架就能做好。骨架外再糊上彩布,布料基本都是红、白、灰、黄四色。马身中间留个四方孔,方孔的四角再各拴一根15厘米的细绳,端头拴一个小木拨吊。演员站在方孔内,把小木拨吊别在腰上,使上身与竹马衔接,马身下部用两块布围起,前后分别画出马的前腿和后腿,样子十分逼真。”创新的工艺是老人多年实践的经验,“村里以前有两个人跟着学过,但都去世了。不过这两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马越来越喜欢,就连娃娃们都愿意跑竹马。”

      临近春节,永宁南关村乡亲们加紧练习着竹马舞,为正月十五县城举行的元宵花会作着准备。

                                                                                                                                      本报记者 刘平摄影报道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京郊永宁北沟村钙果 下一篇麻阳冰糖橙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865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