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背景:
闽南地区养殖牛蛙历史悠久,自上世纪80年代由台湾地区引进后,一直持续养殖到今天尤其以厦门及其周边地区的养殖为范畴,属于典型的“错峰”养蛙。由于中国牛蛙养殖最密集的地区为粤东潮汕一带,养殖量占全国产量的6成以上,该地区集中在冬季,12-2月份集中出蛙,出蛙量大但收购价较低。
闽南地区为拉高出蛙价格,选择错峰出蛙的方式,同样是清明前后放苗,放苗后一直控制投喂量,减缓牛蛙生长,直至第二年才开始大量投喂,使得牛蛙在夏季达到上市规格(8两以上),在牛蛙市场青黄不接时适时卖蛙,拉高牛蛙收购价,提高养殖收益。但牛蛙属变温动物,夏季活动量大,营养物质消耗高,相比冬季出蛙,错峰出蛙的料比表现不如冬季,当地料比(计算方式为一斤料出几斤蛙,与通常料比成倒数关系)在1斤以上的就比较满意,大北农蛙料自2014年8月份上市以来一直受到闽南地区广大养殖户的追捧,在工艺、气味、长膘各方面表现优异,最终在今年夏季的出蛙表现也非常出众。
目前已有两例出蛙“料比”在1斤以上的案例, 现介绍如下:
1、同安养殖户苏亚池
2、南安养殖户苏振通。
南安养殖户苏振通,6月30日卖蛙,用料132包,共5280斤,出蛙5743斤,“料比”1.08,饵料系数低至0.92,养殖模式等与上表相同,不一一列举,下图为养殖记录。
现在陆陆续续有更多的蛙料养殖案例出炉,养殖效果在当地引起了较大反响,各养殖户均在工艺和外观上接受大北农的同时,在养殖效益上对大北农蛙料也十分认可,尽管在上半年如此低迷的蛙价面前,养殖户也有信心,通过使用大北农蛙料,在低价面前也能挺住,用好的养殖效果和高“料比”实现养蛙的大丰收。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