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黄脂病的概念
猪黄脂病是以猪体脂肪组织呈现黄色为特征的一种色素沉积性疾病,欲称“黄膘”,有的又称为黄脂肪病或营养性脂膜炎。在生猪屠宰后皮下脂肪变黄的猪肉,若因饲料引起的称为“黄膘肉”,因疾病引起的称“黄疸肉”。
2、猪黄脂病病因
诱发猪发生黄脂病的原因主要有2种:一种是病理性的,称为黄疸,有实质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的区别,其病因是由猪锥虫病、焦虫病或钩端螺旋体侵入机体,引起机体内大量溶血,发生中毒和全身感染,胆汁排泄出现障碍,使大量胆红素排入血液,将全身各组织染成黄色,造成黄疸肉。这里主要讨论饲料因素形成黄膘的原因。
2.1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
若饲料中全部或部分为鱼或其副产品(鱼肝油下脚料,比目鱼和鲑鱼的副产品最危险)、鱼粉、蚕蛹粕和油渣、油糟类、米糠、玉米、豆饼、亚麻饼、蝇饲料等高脂肪、易酸败原料,在饲喂量超过日粮的20%且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或者生育酚含量不足的情况下,使机体内维生素E的消耗量大增,引起机体内维生素E相对缺乏,加上其他抗氧化剂不足的共同作用,导致抗酸色素在脂肪组织中沉积,并使脂肪组织形成一种棕色或黄色无定性的非饱和叠合物小体,促使黄膘产生。
2.2饲料中含有色素含量高的原料
如紫云英(草籽)、芜青、胡萝卜和南瓜等,这些原料中胡萝卜素和叶红素含量较高,在体内代谢不全引起黄染。另外,如果原料商卖出的原料本身就是染色的,例如染色搀假棉粕、柠檬酸渣、假DDGS(豆粕替代品,用玉米皮、尿素和黄染料制成)等,猪吃这些原料作成的饲料,染料会沉积到脂肪上,变成黄膘。
2.3饲料中添加了导致产生猪黄脂病的药物
如磺胺类和某些有色中草药,在使用时间较长或没有经过足够长的休药期便屠宰,会造成猪胴体局部或全身脂肪发黄。
2.4饲料霉变
当给猪喂了感染黄曲霉的饲料,如玉米、花生等,死后剖检会发现全身脂肪呈淡黄色。“变异”的预混料在仔猪阶段会给猪的机体造成伤害,再加上原料霉变会使油脂氧化,气温升高和饲养期加长等因素使部分猪“中标”产生黄疸。
2.5饲料添加剂配方或生产工艺不合理
高铜的配方可使饲料中的油脂氧化酸败导致黄脂。发生黄脂的饲料几乎都在使用高铜!实际上高铜本身并不会导致黄脂,而在于高铜本身的催化氧化作用,铜的使用主要与类抗生素作用有关,在维生素E添加量可有可无处于临界状态时,高铜导致饲料氧化加快,加大了维生素E需要量,尤其在湿热的条件下更是如此。一般条件下,30℃维生素E与饲料硫酸铜混合存留时间约为3d,损失过半;而湿润条件下,这种损失更快、更明显,这是调质(对颗粒饲料制粒前的粉状物料进行水热处理的一道加工工序)制粒的饲料更容易导致黄脂的主要原因。
如果饲料生产线通风不良(尤其是玉米粉碎系统),在玉米粉碎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和水蒸气,就会凝结在粉碎玉米的表面,导致玉米中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或者配合料从生产到使用时间间隔长,引起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全价料在高温、高湿的季节,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容易发生酸败,而酸败的脂肪可以形成黄脂;另外,变质的淀粉导致胆汁外泄,形成黄脂,实际雷同于黄疸;调质制粒时遇到高温和高湿,并在铜的参与下,这种黄脂变化会更为迅速。
3、发病机理
猪黄脂病病变其主要特征是脂肪组织明显发炎,“蜡样”色素沉积到脂肪细胞中。脂肪组织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生成蜡样质,据报道:蜡样质为2~40μm的棕色或黄色小滴或无定形小体,不溶于脂肪溶剂,在抗酸性染色中呈很深的复红色,正是这种抗酸色素才是使脂肪组织变黄的根本原因。而维生素E这种抗氧化剂只能阻止或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作用,促使脂肪细胞把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贮存脂肪,当喂饲过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缺乏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增强,蜡样质在脂肪组织中沉积加快,脂肪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脂肪变黄形成黄膘肉。
而黄疸病则是由于动物机体发生大量溶血性疾病、某些中毒和传染病,导致胆汁排泄发生障碍,致使大量胆红素进人血液、组织液,将全身各组织染成黄色的结果。
4、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特点
该病的临床症状不够明显,大多数病猪食欲不振精神倦怠,衰弱,被毛粗糙,增重缓慢,结膜色淡,有时发生跛行,眼有分泌物,黄脂病严重的猪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有低色素性贫血的倾向,个别病猪突然死亡。剖检可见体脂呈柠檬黄色,骨胳肌和心肌呈灰白(与白肌病相似),变脆;肝呈黄褐色,脂肪变性明显;肾呈灰红色,横断面发现髓质呈浅绿色;淋巴结水肿,有出血点,胃肠黏膜充血。
5、感官鉴别
5.1黄膘肉
黄膘肉,猪肉胴体脂肪是棕色或黄色,在将其悬挂24h后黄色变浅或消失,内脏正常无变化、无异味,一般认为是饲料引起,可以食用。
5.2黄疸肉与黄膘肉不同
遇到黄染的肉,首先要看皮肤是否发黄(因黄疸皮肤都黄),其次是查看关节滑液囊液以及筋腱,如果也是黄色基本判定为黄疸。将有疑问的胴体放置一边,经几小时后再观察,若色度减轻或消失则为黄脂。反之,黄色不减而加重,必是黄疸无疑。观察肝脏和胆管的病理变化,也可确定是否是黄疸肉,绝大多数黄疸(90%以上)的肝和胆管都有病变,如肝的囊肿、硬化、变性、胆管阻塞等。黄疸肉不但脂肪发黄,皮肤、黏膜、关节囊液、组织液、血管内膜、浆膜、肌腱等都显黄色,内脏也出现病理变化,实质器官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黄色。由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黄疸尤其在皮肤、关节滑液囊液、血管内膜和肌腱的黄染比较明显。
6、实验室鉴别
6.1硫酸法
取10g脂肪置于50%酒精中浸抽,并不停摇晃l0min,然后过滤,取8mL滤液置于试管中,加入l0~20滴浓硫酸。当存在胆红素时,滤液呈现绿色,继续加入硫酸经适当加热,滤液则变为淡蓝色,出现这些现象时就能确定为黄疸肉。
6.2苛性钠法
称取2g脂肪,剪碎置入试管中,加入约5mL5%NaOH水溶液,在火焰上煮沸约1min,振荡试管,在流水下降温冷却到40~50℃(手摸有温热感)。然后小心向试管中加入1~2滴乙醇或汽油轻轻混匀,再微微加热后加塞静止,待溶液分层后观察。若上层乙醚呈无色,下层液体呈黄绿色,表明检样中有胆红素存在,即检样为黄疸肉;若上层乙醚呈黄色,下层液体无色,表明检样中含有天然色素而无胆红素,即检样为黄脂肉;若试管上下层均为黄色,则表明检样中2种色素均存在,说明既有黄疸又有黄膘。
7、诊断要点
7.1发病特点
本病主要与饲料有关。查看母猪的饲料是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或者生育酚含量不足。
7.2临诊特征
生前很难判断。病猪被毛粗糙、倦怠、衰弱和黏膜苍白,食欲不良,生长缓慢,异嗜、下痢,步样强拘。
7.3剖检病变
根据剖检特征判断。典型的体脂肪呈柠檬黄色,黄脂具有鱼腥臭味。
8、检疫判定
8.1宰前检疫
一般只能发现黄脂和黄疸的共同特征,主要检疫可视黏膜、口腔黏膜和舌苔,一般有黄染现象。这时只能怀疑该猪可能是黄膘猪,要把它确定为宰后黄膘肉的重点检疫对象。
8.2宰后检疫
黄膘肉可见皮下脂肪、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呈深黄色,肌间脂肪着色程度较浅,其他组织均没有黄染现象。多数情况下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黄色逐渐减退,具有这些特征的黄膘一般可认定为黄脂肉,可以鲜销。若黄膘肉除了脂肪组织染黄外,皮肤、黏膜、结膜、关节滑液、组织液、血管壁、肌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黄染现象,同时脂肪松软不坚实、伴有异常腥味、外观差,且随放置时间愈长黄色愈加深,具有这种特征的黄膘认定为黄疸肉。
9、处理
9.1药源性黄膘肉
不能作为食用,可参照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规定作工业用或销毁处理。
9.2饲料源性黄膘肉
如饲喂黄玉米、南瓜、胡萝卜等,皮下脂肪和机体其他脂肪呈现淡黄色,其他黏膜组织不发黄,而且不具备其他疫病的,且肉质良好,一般观察1~2h,黄色有消退现象的加盖印章准予出场鲜销,无碍于食用;皮肤、皮下脂肪、机体其他脂肪及体液组织液都呈现黄色,但是肉质良好、不消瘦,一般坚持肝脏和胆囊等内脏销毁,肉体腌制处理;有病变或特殊气味者(可能饲喂蚕蛹粕、鱼及鱼碎屑、过量鱼粉、火锅店的油脂等)不能作为食用,坚持整条猪销毁处理,可按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规定进行化制。
黄疸与黄膘现象并存的肉尸:不能作为食用,要按照GBl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规定进行销毁或化制,并对病肉污染的场地和工具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10、预防措施
10.1对于病理原因引起的“黄疸”
要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控制锥虫病、焦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究竟是哪种病原体引起的黄疸,还应观察其他方面的病理变化,进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诊断,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原体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做好猪寄生虫和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工作。
10.2磺胺类药物原因引起的黄膘
防治比较简单,控制药物用量及屠宰前设定合理的停药期即可。
10.3饲料不当引起的黄膘肉
立刻停喂致病饲料:如果饲粮中使用了高比例、易引起色素沉着的非常规原料,则要控制在总料量的30%以下,如紫云英和胡萝卜等。减少这些原料的用量或用其他原料代替即可。芜青、南瓜、紫云英、胡萝卜等含天然色素饲料,要多种饲料搭配饲喂,避免单一饲喂,在育肥后期最好不喂或少喂。饲粮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或抗氧化成分效力不足引起的黄膘肉,需要饲料厂、规模化猪场和养猪个体户共同努力加以防治。
对于预混料产品:载体应当使用脱脂油糠或换用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产品;增加维生素E、硒和抗氧化剂的用量提高其效力,每头每日添加500~750mg维生素E或加上6%的干燥小麦芽与30%米糠或每猪50g茵陈蒿煎水连渣服等措施对预防黄脂的形成有一定效果,对已形成的黄脂要使组织中的抗酸色素都被除去,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对于浓缩料产品:减少鱼粉的用量或使用高质量的脱脂鱼粉;如果添加油脂类物质,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产品用量;如果油脂量无法减少,可以更换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产品。
对于全价料:这里既包括饲料公司生产的全价料产品,也包括猪场自配的全价料,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产品用量,特别是鱼粉。中大猪阶段用量比较大的糠麸类产品(南方的米糠和北方的小麦麸),用量大可能会导致脂肪变软,最终出现黄脂肪;也可以用沸石粉代替部分糠麸类产品,同时要严格控制米糠和小麦麸的质量。
在新鲜青饲料缺乏时:应定期补喂含维生素E多的饲料,如禾本科的种子、胚芽(小麦胚芽等)。
10.4霉菌毒素引起的要进行脱毒
不能用污染的原料,限制易氧化原料的用量。使用陈玉米时,要测定脂肪酸价,同时可以补充抗氧化剂和霉菌毒素吸附剂,联合使用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蚕蛹、鱼下脚料要限量喂猪,只喂新鲜的,凡发霉饲料一律禁喂。
10.5解决饲料生产中品质控制
保持生产线良好的通风系统,首先粉碎机要与风机电机相匹配,一般ll0kW粉碎机要配备l5kW风机。另外粉碎机上要有通风口,保证风机的正常风量,可以带走热量和游离水分。对各级饲料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定期监测常用原料中脂肪酸的氧化程度,特别是用量大、脂肪含量高的原料。制定合理的原料使用标准,杜绝使用氧化酸败的原料。
10.6把握好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停用技巧
在猪育肥后期应尽量少喂米糠、玉米、豆饼、亚麻饼等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饲料,在宰前2个月应改换含不饱和脂肪酸低的饲料,可防止形成黄脂。饲喂剩菜饭泔水下脚料的育肥猪,应在宰前2个月改换其他含不饱和脂肪酸低的饲料。长期饲喂鱼粉、鱼肝油下脚料、蚕蛹粕等含多量不饱和脂肪酸饲料时,要控制饲喂量,一般每头每天不得超过100~250g,并在宰前2个月停喂。
10.7做好品种的选育工作
即淘汰黄脂病的易发品种,选育抗该病的品种。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