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螃蟹养殖   

河蟹养殖塘水草的栽种及水质调节技术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蟹大小,看水草”,“养好一塘蟹,先要种好一塘草”这句话是渔业谚语,由此可见水草在池塘河蟹养殖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技术的成熟,渔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对水草也日益关注。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实践,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供养蟹者参考。 

一、水草栽植 

1.水草种类。蟹池中的水草应以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主,浮叶和漂浮植物为辅,以达到调节互补作用。沉水植物的主要品种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挺水植物的主要品种有:蒲草、芦苇、茭白、等;浮叶植物的主要品种有:荇菜、莼菜、菱角等;漂浮植物的主要品种有:水花生、空心菜、浮萍、青萍等。 

2.基本布局 

蟹池深水区以栽植沉水植物及浮叶和漂浮植物为宜,浅水区以栽植挺水植物为佳。河蟹养殖池内应注意保持适口水草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3.栽植方法 

⑴伊乐藻。伊乐藻发芽早,长势快,在早期其他水草还没有长起来的时候,只有它能够为河蟹生长、栖息、蜕壳和避敌提供理想场所。伊乐藻生长期长,能再生,冬天亦不会枯萎。但伊乐藻不耐高温,当水温达到30℃时,基本停止生长,也容易臭水,因此伊乐藻的覆盖率应控制在20%以内,养蟹者可以将其作为过渡性水草进行栽植。伊乐藻在冬春季进行栽插。方法是将草3~5株一束扦插入泥3~125px,留泥上15~500px;株行距1250px×1250px;用量为10~15千克/亩。栽植区水位约750px。也可将伊乐藻截成10厘米长的茎,象插秧一样,一束一束地插入有淤泥的池中(每束10~15株),株行距为500px×500px,用量为40~60千克/亩。 

⑵轮叶黑藻。轮叶黑藻的特点是耐高温、生长期长、适应性好、再生能力强,是河蟹喜食的水草之一,适合于光照充足的池塘及大水面播种或栽植。轮叶黑藻被河蟹夹断后能节节生根,生命力极强,不会败坏水质,因此这种水草的覆盖率可达40%~50%。


⑶苦草。苦草易种植,产量高,耐高温,具有脆、嫩的特点,是河蟹喜食的植物饵料,在养蟹水域中有“水下森林”之美誉,其覆盖率为20%左右。在清明前后,当气温达18℃时,将草籽装入蛇皮袋中浸种7天后,连袋捞起晒1天,再放入水中泡1天,之后拌泥土均匀播洒。用量为50克/亩左右。6月中下旬即可分孽出足够密度,播种初期(4~5月份),保持浅水位,利于草芽生长。 

⑷水花生。水花生适应性极强,陆地、水面都能生长,且抗寒力强,气温在10℃时即可萌芽生长,河蟹喜在上面栖息、摄食,覆盖率为10%~20%。水花生在养蟹水域中都采取移植的办法,在蟹种放养前后移植,用竹桩、木桩或三角架固定。 

⑸浮萍。浮萍的生存适应性强,冬芽沉入水底越冬,早春浮至水面,萌发为新个体。浮萍是河蟹喜食的植物饵料。浮萍可采用培养法,一般按照20~30平方米固定一个1~2平方米的三角架,将浮萍固定在蟹池水面上使其生长繁殖,以补充其它水草的不足。 

二、水草的作用 

1.是河蟹的天然饵料。水草具有鲜、嫩、脆、滑的特点,符合河蟹的天然食性,在河蟹食物组成中占有重要组成部分。水草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以及钙、磷等是饵料营养均衡的保证,河蟹经常摄食,能够促进消化,降低发病率,对河蟹健康生长极为有利。同时,水草密集的地方,可吸引螺丝、小鱼虾等众多饵料生物供河蟹摄食。 

2.是河蟹栖息、隐蔽、蜕壳场所。河蟹只能在水中作暂短的游泳,夜间,河蟹具有爬上各种浮叶植物休息和嘻戏的习性;白天河蟹又爬在水草上摄食,机体易受阳光照射,有利于钙质的吸收,促进甲壳的生长,同时也可以减少体表寄生虫危害;在高温季节,河蟹可借助水草隐蔽,以达到遮阳纳凉的作用;河蟹的发育生长全靠脱壳来完成,在蜕壳时,水草可供河蟹攀援附着,缩短蜕壳时间,蜕壳后的软壳蟹又可在水草丛中藏身躲避,不易被同类及敌害发现,从而避免了被残食的可能,提高了软壳蟹的成活率。 

3.能有效改良水质。河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的水域环境中,由于人工投饵残饵沉积池底,水质容易变肥,这对河蟹生活和生长的危害极大,更容易导致蟹病发生。在蟹池内种植水草,利用水草的自身代谢功能,吸收淤泥中氨氮和无机盐类,改良养蟹水域的底质。同时,水草不仅可在光合作用下释放大量氧气,还可吸收水中不断产生的大量有害氨氮、二氧化碳和剩余的饵料溶失物及某些有机分解物,使pH值保持在中性偏碱的范围内,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对促进河蟹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意义。 

4.能改善河蟹品质。水草为河蟹提供了优越的栖息场所,避免了在底泥或洞中穴居,造成河蟹体色灰暗现象。另外,水草净化水质的作用,减少了水体中的污物,使养成的河蟹体色光亮,有利于品质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三、养护管理 

1.前期护理。养殖前期要稳定并促进水草根系生长,使水草植株矮壮、叶面宽大。根系好,水草长得好,不易漂浮、吸收池底养分也多,水草生长健康。前期水位以水草基本达到水平面为准,以后随着温度上升,水位也应慢慢升高。3~4月份,尽量控制水位,保持水深40~60㎝,并有一定的透明度,利于水温上升,保证水草在充足光照下发棵。根据塘口肥瘦程度施高效复合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水体太瘦,水草长势差,要增加水体肥度,提供水草生长必需养分。 

2.中期护理。养殖中期要抑制伊乐藻快速生长,防止水质剧烈变化,塘内养分被过度消耗。4月底~5月初,可割除水草上部20~30㎝,促进根系和茎叶生长。高温季节来临前,可再次割除伊乐藻,仅留根部10~15㎝左右,既能净化水质、降低水温,又能保持水体流动,同时防止伊乐藻高温烂草。6月份后,施生物肥、生物菌等,保持池水肥度,每15天使用1次水草养护产品。水草偏少,必须补充水花生和浮萍。 

3.后期护理。养殖后期(9月份以后)主要以轮叶黑藻为主,保持水草覆盖率达50%以上。要增加养分,促进水草生长,同时打捞死草、浮草,避免造成水质恶化.

参考资料
[1].  河蟹养殖塘水草的栽种及水质调节技术   http://www.shuichan.cc/article_view-27132.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一至九月份河蟹养殖技术口诀 下一篇浅谈河蟹养殖使用自配料的优缺点分析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449 次
  • 更新时间: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