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笋壳鱼是名贵优质鱼类,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颇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市场上的成品泰国笋壳鱼供应一方面依靠从东南亚进口,另一方面依靠国内池塘人工养殖。由于进口数量有限,加上人工养殖技术不够成熟,产量不高,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在高位徘徊。
顺德从2004年开始进行泰国笋壳鱼繁育与养殖技术推广以来,现在区内推广养殖面积超过2000亩。随着顺德的笋壳鱼种苗生产越来越多,推广养殖面积越来越大,养殖笋壳鱼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今年10月以来,我们在几个农户的鱼塘内发现了鳃霉病,病情危害也比较严重。现将发病特征、原因以及防控方法分析如下:
病症表现:病鱼一般靠近鱼塘浅水处,并喜欢将身体潜伏于泥面,呼吸困难,大部分体表变黑,受惊后会发生冲撞,打转,鳃盖张开,身体变直,不能游动而沉底,不久即死亡。
显微镜检查发现鳃上粘液增多,鳃丝缺血,鳃小片上有明显的大量的鳃霉菌丝,弯曲成网状,分支较多,菌丝分支沿鳃丝血管分布,纵横交错,穿入软骨生长。如图示。
图示
病因分析:鳃霉菌感染引起。环境诱发因子是水中有机物含量高,PH值较高。我们调查发现:
(1)笋壳鱼鳃霉病的发病时间从10中下旬、水温下降至23℃以下开始;发病后随水温升高(搭越冬棚后鱼塘水温可升至26℃)而死亡增加,随水温降低而减少。
(2)10月以后,规格小于6厘米的鱼苗容易患此病,超过6厘米的鱼苗患此病的比例相对较少,而且大规格的鱼苗患此病用药后基本可以控制,小规格的鱼苗用药后难于控制,只在用药后3天内死亡有轻微下降,3天后死亡会迅速增加。
(3)放养密度大的鱼塘(规格6厘米以下,亩放5万尾以上)容易患此病,放养密度小的鱼塘(规格6厘米以上,亩放2万尾以下)患此病相对较少。
(4)投喂冰鲜鱼浆或水蚯蚓的养殖鱼塘易患此病;现场调查这类塘的水质指标中,氨氮往往超标,而且PH值也多在8.3以上。而投喂饲料鱼的养殖鱼塘水质较好,不易患此病,即使患病后也容易治疗。
防控建议:虽然泰国笋壳鱼是底栖鱼类,耐低氧能力较强。但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性绝不能忽视。要科学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适时开动增氧机调节鱼塘水质还是重要措施之一。
(1)顺德率先使用土池来标粗笋壳鱼种的方法确实具有成活率高,水质控制难度小的优点;但是放养密度到底要控制在什么范围才更合理?笔者认为这与标粗使用的饲料有很大关系。如果主要靠培育土塘中的浮游动物或用鲜活饲料鱼花做饲料,那放养密度可以大一点;如果主要靠投喂冰鲜鱼浆或水蚯蚓的方法,那规格在6厘米以下笋壳鱼种放养量必须控制在3-4万尾以下。
(2)要注意调节池水的透明度。尤其是搭越冬棚后更要把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发生鳃霉病后更要适当加注新水。
(3)对付鳃霉病,目前还没有一种完美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靠养殖过程中提早采取预防措施。放养前要严格清塘,流行季节既要重视调节水质,又要适当使用中西药制剂全池泼洒来预防消毒。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