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黑鱼养殖   

乌鳢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技术介绍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乌鳢在江河、水库、湖泊等天然水域中很少发病,随着人工养殖乌鳢的发展,尤其是小水体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由于其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水体小,密度大,投喂的饲料来源复杂且数量多,加上人为因素干扰等原因,近年来,乌鳢养殖频频出现鱼病,其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因此,如何防治乌鳢疾病,是目前发展乌鳢养殖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乌鳢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乌鳢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①鱼体受伤。在捕捞、分养和运输过程中,因操作方法不当而使鱼体表擦伤,这是其一;其二,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大小相差较大,当食物缺乏时,相互咬伤,甚至弱肉强食;其三,放养的鱼池结构不合理,如水泥池底质、池壁粗糙,鱼体活动摩擦受伤或受惊碰伤。鱼体表一旦受伤,就为感染疾病打开了方便之门。
  ②水质不良。人工养殖乌鳢,由于水体小,密度大,长时间大量投喂饵料,池内残饵和排泄粪便沉积日渐增多,为病原体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场所,当达到一定程度,水质变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③投饵不当。目前人工养殖乌鳢投喂饵料多为小鱼、小虾等杂鱼,夏季饵料来源广,价格低,往往大量投喂,以致吃不完的鱼虾腐烂沉积在池内,败坏水质,传染疾病。秋后饵料缺乏,价格贵,饵料投喂无保障,鱼经常处于饥饱无序状态导致营养不良,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有时甚至投喂已腐烂的鱼虾,直接引起乌鳢发病。
  ④水温过高,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26--28℃。在盛夏炎热季节,当水温高于32℃,又无隐蔽物时,乌鳢食欲减退,当水温进一步上升,就会完全停食,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

  二.乌鳢疾病预防的主要技术措施

  为了减少乌鳢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成活率,针对以上发病原因,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①乌鳢鱼种投放前,鱼池必须用生石灰120kg/亩或嘉超氯1kg/亩彻底清塘消毒和曝晒,以杀灭各种有害微生物和病原菌。 
  ②鱼种下池,操作仔细,运输轻快,并用0.1%--0.2%的孔雀石绿(现已不用)或2%--3%的食盐或10PPM的PV-菌毒嘉浸洗鱼种。
  ③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必须基本一致,预防相互咬伤和吞食。
  ④投喂饵料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⑤盛夏水温过高,要加深池水,勤换新水,水面移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调节水质和遮荫。
  ⑥加强饲养管理,水体经常用20--30g/m3的生石灰消毒,并根据鱼的吃食和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如用磺胺剂或金品嘉菌敌、VC、穿梅三黄散等拌入饲料中,做成药饵投喂,能有效地减少乌鳢疾病发生。

  三.乌鳢的常见病

  ① 水霉病
  病因:因鱼体受伤,体质虚弱感染水霉或绵霉所致。
症状:发病初期,鱼体表局部灰白色,严重时,体表像被棉絮状,病灶处充血或溃烂,鱼体离群独游,体质消瘦,如不及时治疗,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流行特点:该病发生在乌鳢生长的各个阶段,一年四季均有流行,当鱼体受伤,水质不好时,更易发生。
  防治方法:拉网操作和运输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受伤必须用3%--4%食盐水或10PPM的PV-菌毒嘉浸洗消毒。放养鱼种规格大小基本一致,并保证饵料充足,已发现鱼病时可以血神一号2---3亩/瓶全池泼洒1---2遍,同时内服金品嘉菌敌、VC、穿梅三黄散药饵3---5天。

  ②腐皮病
  病因:鱼体因受伤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发病。
  症状:发病部位不定,病灶溃烂、红肿或脓肿,严重时出现断尾,口腔、头部溃烂,不久即死亡。
  流行特点:每年4--5月初开始发病,5--6月份,当水温达20--25℃时,是腐皮病的发病高峰期,各种规格的乌鳢均可发病。
  防治方法:定期用1g/m3漂白粉或0.3g/m3强氯精或嘉超氯、PV—菌毒嘉、水产灭毒精择一按说明全池泼洒预防。发病初期用抗菌药物拌药饵投喂,每个疗程3--5天,每月2个疗程。

  ③腹水病
  病因:池水恶化,聂氏枸椽酸杆菌大量滋生,鱼体感染发病。
  症状:病鱼鳞片竖起,似“松果”,眼球外突,皮下积水,肌肉水肿,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流行特点:此病主要发生在7--8月份的高温季节,发病急,3--4天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投饵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发现此病,及时投喂药饵。100kg鱼用新诺明或卡那霉素6g或用金品嘉菌敌、VC、穿梅三黄散拌饵投喂,3天一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治愈。

  ④烂鳃病
  病因:乌鳢鱼鳃寄生中华鳋或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而发生烂鳃。
症状:鱼体发黑,独游水面不怕人,鳃部粘液增多,鳃片红肿寄生虫或灰白色。
  流行特点:此病多流行于5--9月,各种规格的鱼都可发生,寄生虫性烂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细菌性烂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发病快,危害性大。
  防治方法:寄生虫性烂鳃病可用0.3—0.5g/m3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月一次,有较好疗效。细菌性烂鳃病用定期用1g/m3漂白粉或0.3g/m3强氯精或嘉超氯、PV—菌毒嘉、水产灭毒精择一按说明全池泼洒预防。发病初期用抗菌药物拌药饵投喂,如每100kg鱼用新诺明或卡那霉素6g或用金品嘉菌敌、VC、穿梅三黄散拌拌饵投喂,每个疗程3--5天,每月2个疗程。病愈后再进行水质调节,如以净水改底宝净化水体,以底质嘉改良底质,以肥水宝和益生活水素与久氧配合来丰富和平衡藻相。    

 

  作者: 北京伟嘉集团华北水产分公司  贾喜军
 
参考资料
[1].  乌鳢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技术介绍   http://www.shuichan.cc/article_view-14748.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黑鱼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技术介绍 下一篇黑鱼养殖科学解读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385 次
  • 更新时间: 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