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运输途中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二氧化碳、氨氮含量过高,溶氧量降低,引起鳜鱼麻痹、中毒死亡。根据上述原因,生产中可采取相应措施:
    1、选择体质健壮的鱼种,做好拉网锻炼工作
    鱼体拖带污泥,游泳不活泼,身体瘦弱、有病受伤的鱼种均不能运输,否则成活率很低。夏花和一龄鱼种在运输前必须做好鱼体的拉网锻炼或暂养吐食,以减少排泄物和提高对缺氧的忍耐力。
    2、选择良好的运输用水
    运输用水应选择水质清新,溶氧高,含有机质少,无毒无臭的水。在运输重量允许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运输用水量,相对降低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封闭式运输时,氧气袋内加水量不能低于氧气袋总容积的2/5,尽量多加一些,但加水量不要超过氧气袋总容量的1/2。
    3、改塑料袋为橡胶袋加水充氧密封运输
    为防止塑料袋破裂,可定制立方体橡胶氧气袋,顶面用透明塑料与橡胶黏合,这样既可解决塑料袋易破损及无法反复使用的问题,又可及时观察到袋内鳜鱼种的活动情况,氧气袋平放于专用硬纸箱内运输,目前空运鳜鱼种等已采用此法。
    4、保持合适的运输密度
    鳜鱼鱼种的运输,因运输时间、温度、鱼体大小和运输工具不一,装运密度差异很大。通常气温低、运输时间短,运输密度可适当大些。反之,运输密度应减少。
    鳜鱼夏花和冬片鱼种装运密度:
    (1)规格3.0厘米以下,温度25~30℃时,装运密度为5000~7000尾/立方米,运输时间为4~10小时。
    (2)规格3~5厘米,温度25~30℃时,装运密度为4000~6000尾/立方米,运输时间为4~10小时。
    (3)规格8~10厘米,温度20~25℃时,装运密度为2000~3000尾/立方米,运输时间为4~8小时。
    (4)规格8~10厘米,温度10~15℃时,装运密度3000~5000尾/立方米,运输时间为4~6小时。
    (5)规格10~15厘米,温度10~15℃时,装运密度为1000~1500尾/立方米,运输时间为4~8小时。
    5、运输途中的管理
    用水箱、鱼篓运输鳜鱼种,必须有专业人员在车上,并配备适量增氧剂备用。管理员随时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及时调节充氧阀门,除去水面漂浮的粪便、残渣及死鱼。途中如发现鱼种浮头需换水时,水质一定要清新,防止污染或太肥的水换入,水温相差5℃以上的水不能大量换入,换水量一般为1/2~1/3。换水操作应仔细,防止鱼体受伤。在途中因换水、增氧不便,使鱼种出现异常时,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药物,以抑制水中的细菌活动,减轻污物的腐败分解。常用的有硫酸铜(浓度0.7克/立方米)、青霉素(每篓1万单位)。长时间停车或预防意外,可施用增氧剂应急,或通过拍打帆布篓增加溶氧,提高成活率。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