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岭是一个南北走向的土丘,后枕荆山,前列金田平原,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该岭北端为古营盘,相传是明代瑶民起义领袖侯大狗所筑,墙体长65米,宽23米,高3米,后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所沿用。中间有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拜旗石”。古营盘前的草坪,是当年太平军练兵场。太平军在这里列队布阵,苦练杀敌本领。岭的西北坡紧靠犀牛潭,是太平军秘藏武器的地方。岭的南面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历史陈列馆”,为花岗岩体,琉璃瓦歇山顶,外观古朴,与接待室、碑廊、录像室形成园林式布局。馆内展示历史文物100多件。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故居,在犀牛岭东侧的金田村内。拜上帝会总部曾设其家,会众们在这里开炉日夜打制武器,然后运到犀牛潭中秘藏。起义军北上后,清兵烧毁民房。现在韦昌辉故居是1987年恢复的。距古营盘东4公里的新圩三界庙,是太平军的前军指挥部,庙内保存有近30块碑刻,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金田起义地址是当年太平军誓师起义的地方,遗迹犹存,古松参天,绿草如茵,经多年建设,设施日臻完善,参观内容不断丰富,这里已成为人们瞻仰观光、学术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
补充
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于1851年1月11日在本县金田村爆发。金田村位于紫荆山南麓,县城以北27公里,村中的韦昌辉故居遗址和村边犀牛岭上的古营盘、练兵场,不远的紫荆山区,以及附近的新圩三界庙、江口石头脚等处,都是当年太平天国进行重要活动的地点。其中金田起义地址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圩三界庙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著名史学家胡绳、罗尔纲等,都曾来此进行学术考察。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1987年,共接待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瑞士、民主德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250多人,198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3万人次。
古营盘位于金田村边犀牛岭北端。是金田起义誓师起义之地。犀牛岭前临金田平原,背靠穆群山,与紫荆山南部要隘风门坳互为犄角之势,形势极为险要。相传,营盘原是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军所建,金田起义前夕太平军重新构筑,加高加固。营盘长35米,宽22米,四周围筑以高3米、底宽2米的土城墙。土墙外,西北面脚下有深潭,叫犀牛潭,东边是高约50米的陡坡,南面是营盘的出入口,出入口外两旁有壕堑,壕堑之外各筑一道高3米,厚2米的泥墙。右边的泥墙,一直延伸至岭脚的犀牛潭边。
营盘中间,原来有个圆形的的土台子,前面有块高出地面约1米的大石、叫拜旗石。传说1851年1月11日那天,太平天国的几位领导人登上土台,洪秀全高声宣告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一面杏黄大旗随即在拜旗石旁冉冉升起。
营盘的左前方,面对金田平原,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大理石碑,高约3米,上刻“金田起义地址”6个大字,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建人的手迹。
练兵场古营盘的正前方,有个方圆2里的大平坡,是金田起义前太平军的练兵场。传说当时指挥练兵的是杨秀清和石达开,他们对士兵要求十分严格,练习跑步要跑得象马一样快,说是这样才能迅速追上并歼灭敌人。经过勤学苦练,太平军战士大都练就一双飞毛腿。有个叫覃七的战士,健步如飞,常常跑在马的前头,人们都叫他“马头七”。另外有一个战士叫陈二,是个大旗手。他双手擎着又长又宽的大黄旗,仍能快步如飞,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头,因此大家叫他“大旗二”。经过几个月时间的严格操练,太平军大多练就一身杀敌本领,有很强的战斗力,因此起义后能接连打胜仗。
金田起义历史陈列室建于1980年,位于练兵场东南角,金田起义地址保管所西边。室内陈列着洪秀全发布的诏令,太平军使用过的大刀、长矛、旗帜和打造武器留下的木炭、铁砧、铁渣,缴获清朝-的顶载等实物和史料,再现了金田起义发生的全过程,是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个缩影。陈列展出以来,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史学工作者和游客。1981年春,参加太平天国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在参观陈列之后留下了不少墨宝,其中有外国友人柯文南(英)、小岛晋治(日)、魏求恩(美)和国内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胡绳、王庆成、郭毅生等人的题名录。
陈列室旁设休息室、服务室,前来参观游览的客人可以在此小憩,品尝金田出产的香茶,选购旅游纪念品,还可摄影留念。
太平军打造武器处遗址在金田村韦昌辉故居旧址。1850后春,拜上帝会总部由紫荆山迁到金田村,立刻着手打造武器,准备武装起义。当地群众传说:“拜上帝会会员在韦昌辉家横屋开了12座打铁炉,日夜打造武器,并把打造好的大刀、长矛,秘密收藏在营盘脚下的犀牛潭里,供起义使用。”后来果然在犀牛潭得到几千件武器,成为起义时主要的武器装备。
1974年,区文物考古工作队和县文化部门,在韦昌辉故居旧址进行发掘,找到了韦家横屋基脚,同时发现不少打铁使用的木炭、炉底铁渣和一支严重锈蚀的矛头,以及相当数量的青碗、杯等物品碎片。证实这里就是当年太平军开炉打造成武器的地方。出土的木炭和铁渣,已分别在北京、南京、南宁、桂平等地博物馆陈列室展出。
古林社冯云山落脚处遗址古林社位于紫荆山口,是个只有100来人的小村庄。史料记载,1844年秋天,冯云山在进入紫荆山之前,曾落脚古林社,先是住在桥头张家,靠拾牛粪度日,后来给曾五公放牛、打工,住在曾家牛栏的小0上。在这里,冯云山曾赋诗述志:“孤寒到此把身藏,举目无亲也着忙,拾粪生涯来度日,他年得志姓名扬。”
村边树荫下有社坛,传说当年冯云山曾几次踏着社公偶像对大家说“菩萨生须人造成,世上所有-社公,无非石雕泥团木偶罢了,怕他什么呀!”久而久之,拜社公的人就逐渐少了。
石头脚太平军总部遗址位于大湟江口圩边的石头脚村,距金田村15公里。金田起义的第三天(1851年1月13日),太平军挥戈东出,攻占浔江岸边的大湟江口圩,设总部于石头脚村。该村陈姓大地主,靠贩卖烟土发了大财,将附近桥塘、莲塘一带良田尽行霸占,并盖起了一座接连五进,拥有200多间房子的庄园,大屋四周以巨石砌筑基脚,外面还有护城河。石头脚因此得名。
太平军屯师江口期间,曾在牛排岭、屈甲州大败清军。据清光绪《浔州府志》记述:“贼由金田至大湟江口,向荣、李能臣、周凤岐驻平南马鹿,(正月)十八日,战于牛排岭,我师败退,官塘守备王崇山等十二人阵亡,贼益骄肆。”民国《桂平县志》也有记载:牛排岭之“甲州桥,通湟江圩。咸丰元年官军剿洪逆,败绩于此。”
风门坳之战遗址风门坳位于紫荆山区南部山口,是金田平原出入紫荆山的必经之路。1851年8月,太平军在此与清军展开激战。
三界庙太平军前线指挥所遗址三界庙位于金田平原中心的新圩。1851年农历8月太平军由紫荆山区移营金田后,以三界庙为前线指挥所,洪秀全曾在此指挥有名的新圩突围之战。
三界庙内,现有《重修宣里新圩三界庙碑记》、《安良约碑记》等碑刻20多方,碑文反映了金田起义前夕当地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洪秀全 (1814~1864) 洪秀全(1814~1864)小名伙秀,族名仁坤,后因避讳天父爷火华而改名秀全。秀全出生于花县官禄㘵村一个农民家庭(一说出生于福源水村,后举家迁往官禄㘵村),其祖先洪㳂三于康熙年间从嘉应州石坑村迁来花县,洪秀全为第六代;其父镜扬,勤劳朴实,为人公正,曾任官禄㘵的“堡尊”,对掌管村中事务,调解族人纠纷,都有较高威信。洪秀全七岁入本村书房阁...... 详细+
杨秀清 (1823~1856)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1856年9月,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害...... 详细+
韦昌辉 (1823~1856) 韦昌辉(1823年-1856年),汉族客家人,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官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 详细+
石达开 (1831~1863)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初封“左军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本人谦辞不受)。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一生军功无数,屡战屡胜,对湘军取得了湖口大捷,樟树镇大捷...... 详细+
冯云山 (1815~1852) 冯云山(1815~1852),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人。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在家乡创立拜上帝会,冯云山是他的忠实信徒。为了宣传“拜上帝会”,他把家中所供奉的佛像神像和儒书以及孔丘、孟轲的牌位全部捣碎烧掉。由于他的大胆行为以及所传播的新信仰,遭到乡中一些人的反对,因而失去了教席。道光二...... 详细+
金田起义地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