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腰”是一处叠石洞,因随洞形的发展,钻洞时须一而再、再而三,连续三次伏腰而得名,古人称之为“接官亭”。古时进山朝拜,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无论尊卑、贵贱,概莫能免,必三鞠躬而过。可谓是“官民到此最平等”。有一"U"型状的岩石,一块经风化为猴子,另一块剥落为弧形,像一面镜子。顽皮的猴子一手拿镜子,伸长脖子对镜照尊容,所以称"玉猴照镜"。这景点形神具备,不需要指点,也不需要想象,大家就可以呼出其名,真是大自然的天工造化。
滴水洞洞顶的滴水,由于水滴落差不同,急缓不一,经轻风吹拂,洒落在结构不同的石皮上,发出了这般轻拂古筝、慢拨琵琶的曼妙音乐;阳光照射下,滴滴水珠晶莹剔透,溅起的水花又闪闪发亮,非常迷人。清代周名彪在《滴水洞》一诗写道:“倒泻明珠翠壁流,潺缓散作满天秋。月瓢小掬凉生手,玉溜闲听净洗愁。世虑都缘明水涤,道心飘为白云留。岩花洞口开还落,不染浮尘色相幽”。在滴水洞之下,有一个小小的四方井,相传此处是黄帝的药师容成子炼丹的丹井。古人诗曰:“入洞腰三折,悬崖夹径长。半天壶滴漏,尺地井成方。未雨草常润,落花泉带香。最宜消夏客,煮茗对风尝。”奇怪的是,滴水岩属一块光秃秃的岩石,上面没有聚水盆,不管干旱酷暑,却四季不枯,终年滴水不断。这种现象,何以解释?因此这里成为一处难解之迷。
七星洞是一个嶂谷,因流水沿节理侵蚀而成,南北走向,洞长约40多米,高约20米,平均宽度为95厘米。岭道缓缓而上,就像山城中的一条弄巷。弄巷顶上镶嵌着七块摇摇欲坠的圆石,抬头望去,仿佛七颗星星缀在一线天空。古人对此写到:“陡绝此双岩,夹立逼成洞。高悬七峭石,星殒屿不动。客从石下来,仰视天有缝。碨礧压人顶,设想倘虚空”。站在洞内望天,感觉这些石头在闪闪烁烁,每是夕阳西下或是山中浓雾笼罩,四周一片灰暗之时,这七颗星愈发光亮。所以人们又称之为“七星灯”、“北斗朝天”。据说,山下渔民出海捕捞,遇上海雾弥天,只要心中默念太姥娘娘,便会看到七颗星星光芒闪耀,这便是太姥娘娘为其指道归航。
站在回音廊,向着对面的九鲤朝天峰,急促一呼,可听到三次回音,所以叫三声应,也叫回音谷。明朝林道传在赞美三声应的诗中写道:“我来千仞岩,上下何人屋?长啸天地宽,连声应空谷。青天不可问,丹石何能言。下有万窃洞,玲珑声相吞。”天地是如此的宽广多情,山谷又是如此的幽深神秘,一声呼唤会让人豪情顿生,一句心语山谷会永久收藏。
云标石“云标”二字是由明代崔徽中、谢在杭题刻的,“云”指顶峰上的白云古刹,“标”即通指路标,意思是指向通往白云古刹的标志,也可以理解为云天深处的路径标志。让人称奇的是,云标石的下端有个大缺口,其所缺的部分,搁在对面的山峰上,遥遥相对,其色相同,其痕吻合。因此,云标石又称“云飘石”、“母子石”等。这里还有个传说:太姥娘娘-多年,为试功力,以食指抠进岩峰,轻轻用力一撬,霎时,风雷俱起、天地混沌,好端端的岩体一下子被撬飞了一个三角石,驾风腾云飘落在对面峰顶上,大家看那岩峰凹处的一角,还留有食指的指痕。
太姥山太姥娘娘雕像一片瓦游览区福鼎香山寺游览区平兴寺太姥山潋城灵峰迎仙台游览区葫芦洞游览区国兴寺游览区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泉城广场 下一篇曲尔登卡木德坎布喇嘛塔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