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风景名胜   

“桐梓人”遗址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桐梓人”遗址

  辞海》1979年版和1989年版均专刊“桐梓人”条目记载:“桐梓人我国古人化石。1972年在贵州桐梓岩灰洞发现,故名。所发现的化石为牙齿两枚。地质时代可能属更新世中、晚期。牙齿的形态特征:门齿粗壮,有发达的底结节,根尖圆钝;前臼齿也显得很粗壮。这两枚牙齿的大小及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的十分相似,而与现代人显著不同。”这一词条使默默无闻的桐梓岩灰洞名扬天下。

  岩灰洞距桐梓县城25公里,位于桐梓至赤水公路西侧一公里外的柴山岗南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科考、旅游的好去处。岩灰洞位于九坝乡柴山岗半坡,下距河面32米,向阳不燥,泥土多成粉末状,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岩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0米,宽1.8米,洞道时宽时窄,“之”字形向东北延伸。进入2.5米处是一宽大的厅堂,“桐梓人”为何择此而居?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令人遐想。

  “桐梓人”的发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1971年冬,贵州省地质局112地质队在九坝乡一带进行地质普查工作。工人何仁在留守工地时,出于业余考古爱好,经常爬山钻洞,在岩灰洞发现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堆积,兴奋不已,便自费向中国科学院发了500多字电报,报告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派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张森水、吴茂林来贵州,与贵州省博物馆的曹泽田等组成野外考察小组。于1972年元旦上旬来到九坝乡,在何仁的引导下,到岩灰洞试掘。其后又经过几次系统的发掘,获得金丝猴、巨貘、中国犀、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25种哺乳动物化石。尤其珍贵的是出土了两枚人类牙齿化石,旧石器12件及烧骨等重要文物。经分析和科学测定,人牙化石为旧石器中期直立人,俗称猿人的化石,距今二十万年以上。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人类发展进化史上的关键一环,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桐梓人”。当时,《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消息公布后,16个国家的电台、报刊纷纷转载和报道。不少国家发表文章评价其重大意义。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摄制了新闻专题片《“桐梓人”的故乡》在全国放映。

  “桐梓人”的发现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关注,是由于它填补了古人类发展进化年代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在这以前,仅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70万年的兰田人、60万年的北京人、50万年的马坎人、40万年的长阳人、30万年的丁村人、10万年的观音洞人、4万年的柳江人。唯独空缺2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化石。“桐梓人”的发现正好连接上这一人类发展进化的链条。从岩灰洞出土的旧石器和烧骨的研究中,发现了古人类用火的痕迹,是迄今长江以南最早的发现。在“桐梓人”化石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氟斑牙病例,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何仁,一个普通的地质工人,怎么也不会想到那500字的电报会引来这么重大的发现。那历尽沧桑的岩灰洞,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引起世界对它的关注。它给人们体验远古人类生存环境,感悟人类发展,历史演进的艰辛历程,遐想古人类生活、迁徙、繁衍的神秘状况提供了物质条件。

  深藏在大娄山的岩灰洞,充满神秘,令人神往。

  景点交通:景点位于桐梓县城西北九坝镇,桐梓县城到九坝镇20公里,全部为通乡油路。桐梓县城至习水公路途经九坝镇,桐梓县城至九坝镇每天有客运车辆往返。外地游客经崇遵高速公路桐站下车到景点,或经习水至桐梓县在九坝镇到景点。

  景点服务:该景点目前处于待开发阶段,附近有九坝镇山堡村乡村旅游避暑点、上天池乡村旅游点,同时还有待开发的黄河沟旅游景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参考资料
[1].  “桐梓人”遗址   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33/tongrenyizhi.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铁索桥 下一篇桐梓溶洞群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187 次
  • 更新时间: 2016-03-07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