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6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鸭发生了一种疾病,呈现突发产蛋急剧下降、不同程度的死亡以及商品肉鸭死淘率高等特点,其主要病变表现为卵泡变形、变性,卵泡膜出血、充血。该疾病在江浙、华东和华北地区迅速蔓延,在北京市一些养鸭场也已出现病例,死淘率达15%以上,给北京鸭产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掌握该病的病理学变化和致病机制,采取科学防控技术,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养鸭产业损失,市科委积极组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展该疾病防治攻关研究,在在病原体分离鉴定、致病机制、发病模型的建立和灭活疫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在病原不清的前提下,从病理学角度阐明本病为病毒病和主要侵害的组织和器官,同时以主要和突出病理变化,将此病暂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
二是采集疾病样本,分离和鉴定出3株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并对其中1株病毒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种子批的建立。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建立起“鸭出血性卵巢炎”实验感染模型,基本完成了灭活疫苗生产工艺设计和制定了疫苗质量控制标准,具备了大批量生产的能力。
三是制定“鸭出血性卵巢炎灭活疫苗制造与检验试行规程(草案)”,按照此规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生物制品企业已连续生产了8批疫苗,并将3批安全有效疫苗投放到北京市部分养鸭企业进行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对提高商品肉鸭的成活率、料肉比和产品的优质率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下一步将重点注册申报“兽用新生物制品”新兽药证书,加快推进产业化。
今后,北京市科委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构建农业领域突发疾病防控应急技术保障体系,为首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巧防笼养肉鸭三种疾病 下一篇鸭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