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生产经营者多以追求产量和近期经济效益为目标,养殖密度过高,加上保护养殖环境意识淡薄,养殖病害呈逐年加重之势,随之而来的是药物滥用现象较为普遍,以至于水域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研究解决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难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总体情况
1、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种类及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据对我国30个省(市、区)74个养殖品种全年病害测报显示,2004年我国监测到的水产养殖病害有126种,病害损失151亿元,其中鱼类损失占54.8%(83亿元),甲壳类27.5%(41.63亿元),贝类15.8%(23.92亿元)。
2、我国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1)发病品种多:病害测报资料显示,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几乎所有观察到的水产养殖和野生鱼、虾、蟹、贝、鳖类均有病害发生。
(2)疾病种类较多:监测结果表明有126种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17种,细菌性疾病61种,真菌性疾病4种,寄生虫疾病28种,藻类性疾病6种,其它病害3种,不明病因的疾病有9种,较前几年的发病种类有所增加。
(3)综合发病呈普遍趋势:连续五年的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结果表明,水生动物病害已由单一病原向多病原综合发病演化,并与目前的养殖方式、养殖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4)疾病发病时间长,涉及面广:水生动物疾病发病时间由传统的春夏或夏秋两季发病高峰逐步向全年发病过渡,发病区域几乎涵盖所有养殖水域。
(5)水生动物重大疫病有爆发流行的趋势。
二、病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1、水产养殖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是首要原因;
2、不合理的水产养殖方式给疾病的爆发流行创造了条件;
3、水产种苗及水产品的流通缺乏必要的检疫和隔离制度,为疾病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4、执业兽医制度及兽药处方制度尚未建立,加上渔民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的意识差,病急乱用药,给疾病防治增加了难度;
5、科研滞后于水产养殖发展需求,给水产养殖疾病综合防治带来一定的影响;
6、水生动物种质、苗种质量不高,导致养殖动物抗病力下降;
7、现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滞后于水生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
三、生态。药物和免疫三种防治疾病方法的基本评价
从目前世界养殖鱼类病害防治的发展趋势看,以化学疗法为特征的抗生素防治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和取缔,符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免疫预防技术正在成为国际现代水产养殖业中病害防治的先进手段和主要前沿研究与开发领域。
1、生态防治是健康养殖的主要内容。
水产养殖中的许多病害,不仅与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有关,而且和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直接决定着病原微生物是否会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微生物生态技术及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是健康养殖中病害生态防治的重要途径。
目前,水产养殖使用的有益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PSB)、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有效微生物菌群(EM)等。芽孢杆菌制剂、光合细菌制剂、以乳酸菌为主导菌的EM菌剂等产品已经在养殖生产中使用,其中以对虾养殖使用比较普遍,并取得良好效果。
另外,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T755-2003)已将芽孢杆菌(蜡样与枯草芽孢杆菌等)、硝化和反硝化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及丝状真菌、光合细菌等五种微生态制剂纳入AA级绿色水产品养殖推荐渔药予以推广使用。
2、化学药物防治是当前水生动物疾病防治不得已的选择和主要方式。
化学药物防治的主要目标是防病、治病,并且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药物来源广泛、疗效明显等特点,往往用药对症就能起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而政府部门管理水产养殖业的最低目标是不破坏水域环境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两个目标不完全一致,具体体现在化学药物的负面影响上:一是药物残留难以克服,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对水域生态环境有直接的负面影响;三是大量使用化学药物容易使部分病原产生耐药性,不仅使水生动物疾病控制难度加大,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这些病原菌的耐药质粒传递给人类,将会给人类临床上细菌性传染疾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另外,当前我国渔用化学药物本身也面临较大困难和问题:一是可供使用的药物贫乏;二是药效评价体系缺位;三是药物学理论滞后;四是药物的剂型与给予不科学。
尽管如此,在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降低养殖经济损失、增加渔民收入的现实背景,化学药物仍然是控制水生动物疾病不得已的选择。但是,使用化学药物对于水产品出口来讲,将时刻面临着国外技术壁垒的挑战。
3、免疫防治是健康养殖的重要内容、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现实选择和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经验教训使得人们对抗菌素等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日益重视,认识已从以前关注的"靶动物安全"过渡到"人类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消除水产晶药物残留隐患的抗病技术研究日益重要,急需水产疫苗的开发应用。疫苗在提高鱼类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同时亦能增强机体抗不良应激的能力,且符合环境无污染、水产食品无药残的理念,已成为当今世界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界研究与开发的主流产品。
目前,我国水产疫苗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仍处于零星、局部、小规模和不规范的状态,尚无一种疫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主要实践成果:(1)草鱼出血病细胞疫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等省市进行应用或区域性试验,免疫保护率高达90%以上,标志着我国最大宗养殖品种草鱼的主要疾病可获得人工免疫预防,加上草鱼烂鳃、赤皮、肠炎"三病"细菌三联疫苗的使用,保护范围得到扩展,使得疫苗更具实用价值。(2)疫苗研发品种多样化,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中初显良好效果。如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疫苗对鲫鱼注射的有效率达90%以上、鳗鲡佐剂苗口服相对成活率约80%,海水鱼类弧菌双价苗、二联苗、三联苗、基因弱毒苗浸泡接种提高成活率约10%~40%。我国局部地区(如江西省泰和县草鱼疫苗注射防病技术普及达80%以上)少部分疫苗已替代部分高残留化药物用于水产养殖生产疾病防治。(3)水产动物免疫研究得到关注,产品研究储备状态良好。近年来,水产动物免疫研究成为热点,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攻关计划以及省部等科技计划的资助,加上分子技术的应用,一些重要养殖对象的疫苗研究有了飞跃式的进展。可以预见,未来3年~5年将有系列疫苗产品逐步实现商品化并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病害防治中发挥重大作用。
另外,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T755-2003)已将鳗弧菌灭活疫苗(预防鳗鱼的弧菌病)、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预防淡水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预防由鱼呼肠弧病毒引起的草鱼出血病)、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灭活疫苗(预防由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引起的疾病)纳入AA级绿色水产品养殖推荐渔药予以推广使用。
四,水产养殖病宫防治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议我国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保持优良养殖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重点加强病原监测工作,突出重点疫病管理,以生态、免疫防控为主导,免疫、药物和生态防控相结合的疾病防控技术路线,并积极探索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的有效模式。
(一)加快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相关技术研发和设施配套。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加速水生动物疾病快速诊断技术产品和渔药研发进程。当前重点解决如下问题:(1)以孔雀石绿为突破口,加快禁用渔药替代产品研发;(2)加大生态、免疫技术及其产品研发力度;(3)积极推动鱼类疫苗研发基础性工作;(4)对目前允许使用的渔药进一步筛选,并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批确立最低残留限量、合理休药期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为修改完善规范用药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加快水生动物疾病防治关键设施和资质认证配套。
(1)加强水生动物病原库等基础平台建设;(2)加快国家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3)落实国家水生动物保护工程建设规划,逐步改善县一级水生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提高基层监测水平;(4)对国家投资建设的省级"三合一"中心进行水生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力量的相应资质认证,为水生动物疫病管理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二)以生态、免疫预防为重点,大力推进健康养殖技术的应用。
一是要大力宣传养鱼就是养水的理念,加强健康养殖技术培训;二是以规模化对虾养殖为重点,通过财政补贴方式积极推广应用芽孢杆菌制剂、光合细菌制剂、以乳酸菌为主导菌的EM菌剂等微生态制剂,形成以微生态制剂为主体调控养殖生态的对虾健康养殖技术,逐步淘汰以化学品为主要成分的水质净化消毒剂;三是以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为重点,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开展草鱼免疫预防试点、推广和普及工作;四是以水产品出口基地为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面提高出口水产品的养殖技术水平。
(三)完善水生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强化疫情测报工作。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30个省(区、市)参加、由近3000个测报点、3万测报员组成的水产养殖病害测报体系,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病害测报网络。当前及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继续开展重点疫病专项监测。二是要求国家和省一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重大水生动物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监测,准确分析评估疫情发生发展的趋势,科学指导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三是逐步引导各级水产技术推广和病害防治部门积极向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方向转变,同时还要吸纳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参与疫情监测,多方面汇总疫情情况。
(四)以《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颁布为契机,突出重点,狠抓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管理。
(五)进一步加强水产养殖安全用药的监管和指导。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 下一篇真菌和藻类引起的鱼病防治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