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现代农业   

玉米的起源与演化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玉米,又叫玉茭、玉蜀黍、御麦、苞米等名称。玉米原产美洲墨西哥、秘鲁和智利一带。当地古代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已有7000年的历史。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约为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最早记载玉米的地方志是明正德年间(1511年)的《颍州志》,颍州在安徽省北部,由此可见,玉米最早在安徽种植,当时称玉米为“珍珠秫”。到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河南《襄城县志》也记载了当地种植玉米,称为“玉麦”。又过了9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的甘肃《平凉府志》也记载了当地种植玉米的情况,称玉米为番麦、西天麦。俟后,田艺衡著的《留青日札》(1573年)和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都对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说明玉米引入中国大陆后在农业生产上很快显出了优势,各地也纷纷引种种植,迅速推广开来。到了清代,玉米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大面积栽培种植。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濬著的《植物名实图考》就记载说:“玉麦,陕、蜀、湖皆曰苞谷,山氓持之为命。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3种:其一是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细亚引种到中国西北地区;其二为先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由印度、缅甸引种到中国的西南地区;其三说先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由在葡萄牙人或菲律宾等地经商的中国人经海路传到中国。多数学者认为,陆路传入的可能性大,传播方式先边疆,后内地;先丘陵,后平原。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收集并保存玉米品种资源12000余份,主要分为硬粒型和马齿型两大类型。此外,还有3种类型,即糯玉米型、甜玉米型、爆粒玉米型。这3种类型产量不高,种植面积也不大。

山西种植玉米有记载的时间是从清朝康熙时开始的,道光6年的《太原县志》有种植玉米的记载;光绪18年的《长治县志》也有:“御麦,今潞属广植,每灶必需,以饼与粥糜同煮,谓之疙瘩”的记载。解放前,主要以硬粒型的农家种为主。1931年,由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铭贤学校从英国引入的马齿型玉米 “金皇后”,由于产量高,品质相对优良,很快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开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农家种的产量较低,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生产上主要推广从苏联引入的双交种维尔42、维尔156等品种,使产量上了一个台阶,但由于玉米大斑病危害很重,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推广我国自己培育的单交种以及我省新培育的系列杂交品种。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南京农业大学乳牛科学研究所 下一篇2014种业十大事件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985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