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褐斑病是石竹上的常见病害,各地广泛发生,危害严重。
症状:
褐斑病可危害石竹叶片、茎和花梗。叶片被侵染后,最初出现紫红色近圆形小斑,随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直径5毫米左右,病部呈灰白色,略隆起,最外缘为淡绿色水渍状晕圈,病斑可相互联合为大斑块。茎上病斑呈长条状梭形。花梗感病后,花则提早凋萎,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及叶背均出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Cladosporium echinulatum (Berk.)de Vries称芽枝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榄褐色,不分枝,大小150-200×8-10(μm),呈屈膝状,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圆筒形,末端钝圆,单生或呈短链状着生,直或略弯,浅褐色,具隔膜2-3个,表皮密生细刺,大小30-50×7.5-13(μm)。有性态为Mycosphaerella dianthi (Bort)Jorstad。
发病规律:
石竹褐斑病的病原菌是芽枝霉真菌。该菌主要在花圃、花坛残留的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雨后潮湿的条件下,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多雨潮湿的环境条件易发。当年花圃卫生状况差,病株残体清除不彻底,翌年发病严重
防治办法:
1、秋末冬初认真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翌年侵染源。
2、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
3、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喷0.5%波尔多液,亦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