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香樟是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其树形饱满,树势高大,枝叶放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园林绿化品种。特别是近二十年,香樟在上海公路绿化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上海公路绿化的主力军,香樟养护质量也就成为影响公路景观的一大因素,其中香樟的主要虫害樟巢螟的防治为重中之重。一直以来,由于采取的传统防治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香樟虫害连年严重,越来越影响公路景观。 本人通过几年来的工作积累发现,在樟巢螟的防治中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应用综合防治方法,能有效控制香樟樟巢螟的虫口数量,不仅能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防治方法。 2、樟巢螟简介 2.1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约28mm,头胸体部呈灰褐色,翅内横线斑纹状,外横线曲折波浪状,内外横线间有淡色圆形斑纹。卵乳白至浅红色,椭圆,略扁平,长约0.8mm。幼虫黑灰至棕黑色,亚背线宽而深,老熟幼虫体长约23mm。蛹棕色,腹末有臀棘8根。茧扁椭圆形,似西瓜籽大小,长约15mm,白色薄丝状,茧上常粘附泥土。 2.2发生规律 樟巢螟一年发生2代,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一年可发生3代。越冬代是以老熟幼虫结薄茧后在浅土层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出现成虫并在香樟叶背边缘,呈鱼鳞状重叠排列产卵。6月初出现第1代幼虫,幼虫具有群集性。低龄幼虫先将两片香樟叶缀起,躲在其中为害,以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缀叶逐渐增多,形成虫巢。8月出现第2代幼虫。樟巢螟有着世代重叠现象,6~10月虫巢内有着不同龄期幼虫的为害,一般在10月份老熟幼虫下树结薄茧后在浅土层中越冬。 3、传统公路绿化养护中香樟樟巢螟防治状况 很久以来,在公路绿化养护中,对香樟樟巢螟的防治仅仅注重其发生了虫害喷洒化学药剂杀灭幼虫,一般是在幼虫发生期喷洒敌敌畏、敌百虫之类的有机磷杀虫剂。这类药剂毒性强、药效期短,污染环境严重,长期使用又会使幼虫产生抗药性。同时樟巢螟又具有假死性,在喷药或扰动后会出现受惊垂丝下落的现象,除了被药剂触杀死亡的幼虫外,下落的樟巢螟幼虫还会继续上树危害,而药剂没有喷洒到的部位,樟巢螟仍继续危害,经过这些“洗礼”的幼虫就增强了对化学药剂的抗性。由于大量的使用化学药剂,使得樟巢螟的防治出现了越治越严重的现象,树上的虫巢一年比一年多。为了保持景观面貌,又得花大量的人工摘除虫巢。一般在夏季的3个月中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人工摘除虫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喷洒化学药剂所引起社会负面效应强烈、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等原因,使用更为合理、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来取代原有的方法势在必行。我们针对以前在樟巢螟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近几年推行了樟巢螟综合防治理念,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综合防治的应用 4.1综合防治的概念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生态学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2综合防治方法 我们采取的樟巢螟综合防治方法是首先应用物理方法,加强对香樟的日常养护管理,提高香樟树体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再结合药剂防治及生物防治,从长效管理的角度出发,逐步降低每年的虫口发生量,以最终达到能自然控制樟巢螟危害的目的。 4.2.1物理方法 所谓采用物理的方法防治香樟樟巢螟,包括了最为简单易行的手段:以日常养护管理为抓手,做好香樟的修剪、松土、人工摘除幼虫虫巢等工作,增强树势及自身抗病虫害能力,有效的控制樟巢螟发生量。实践得出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1修剪 修剪对提高植物生长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在每年的3-4月香樟新梢生长期,针对一些下垂枝、枯枝、弱枝、过密枝进行修剪;对于一些生长势减弱的大树,对其粗大的主枝进行回缩修剪,以利恢复生长;对长势较旺的树进行疏剪,使香樟树内膛枝条舒展自然,尽量使上下两层枝条错落分布。修剪的原则是以不影响其树形美观、生长要求为宜。通过对香樟的适当修剪,在樟巢螟发生时,也提高了喷洒药剂及人工摘虫巢的效果。几年来对樟巢螟防治分析比较中得出,经过修剪的香樟用于防治樟巢螟的成本明显低于未经修剪的。同时每年遭受台风暴雨所造成的损失也有所减小,这也是意外收获。 2松土 樟巢螟是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的,所以利用樟巢螟的这一特点,在冬季12月至1月间,我们安排的香樟养护工作主要是对香樟树冠投影范围内土壤进行松土(硬质地坪除外),深度在40cm左右。这样一是有利于土壤疏通透气不板结,二是表土外翻,可将在浅土层中越冬的幼虫消除或外翻露出冻死,以利于减少翌年樟巢螟的发生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松土,我们还在树根周围环状施用复合肥料,以提供香樟养分,增强其树势,提高树体自身抵抗力。同时在公路养护中,由于冬季气温较低,不适宜道路桥梁的修建工作,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能合理调配空闲劳动力,来投入到绿化养护中,以起到投入少、收效好,这是极为经济、有效的一种养护组织策略。 3人工摘除虫巢 人工摘除虫巢是樟巢螟防治中的对药剂防治的补充措施。在樟巢螟药剂防治过程中可能由于药剂喷洒时间、喷洒方法、气候等因素而造成效果不佳,在后期出现了虫巢,这时就要及时人工摘除虫巢,并消灭其中的幼虫,以减少虫口数量。樟巢螟幼虫有着群集生活的特点,缀叶形成虫巢,并在虫巢内生活,一个虫巢内有数条幼虫进行取食危害,所以摘除一个虫巢可消灭数条幼虫对香樟的危害。我们通常采用的除虫工具是自制的虫钩绑扎于长竹竽上,或使用高枝剪。 人工摘除虫巢的关键是摘巢时间和摘巢方法的掌握,摘虫巢时间过晚,则巢内的老熟幼虫已落地结茧化蛹,摘除的只是空巢,这样就增加了下一代樟巢螟的危害量。从历年来崇明公路范围内樟巢螟发生的时间记录来分析,通常第一代幼虫在6月上旬出现,而人工摘虫巢的最佳时间为7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在8月上中旬出现,人工摘虫巢的时间为9月中旬。每年受气候影响、樟巢螟发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摘巢的最佳时间前后有变化。所以掌握摘巢时间可以有效的控制樟巢螟的发生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摘巢方法及虫巢处置的问题。摘下虫巢后要立即将巢中的幼虫踩死,然后将虫巢放入袋中,并集中烧毁。公路绿化线长面窄,道班养护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虫巢钩下落地后就算完成了任务,结果虫巢落地幼虫受惊吓后会爬出虫巢,有的入土为安,有的继续上树危害,花了大量的人力并没有很好的控制虫的危害。现在摘下的虫巢的处置已纳入养护工人的操作要求考核中,养护工人对不当的处置方法而造成的后果也有了清醒的认识,这大大改善了此工序的效果。 4.2.2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结合 药剂防治是樟巢螟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虫害发生时喷洒药剂,是控制樟巢螟扩展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的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的方法,是将无公害药剂与生物制剂的交替或混合使用,以达到速效、长效、降低污染的目的,在樟巢螟防治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整个崇明岛的生态发展要求以及市府提出的环保号召,对公路以前常用的治虫模式有必要进行改进,长期以来由于喷洒有机磷农药使得害虫抗性增强,对人们生活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选用了对人畜无毒害,对环境无污染的无公害药剂。无公害药剂采用的是植物性触杀剂,能迅速并有效的击溃害虫,阻止樟巢螟形成虫巢,以减少人工除虫量。在喷洒的药剂内,加入生物制剂,利用生物制剂的以细菌治虫原理,使樟巢螟畸形渐渐死亡,即使没有死亡的幼虫也会丧失或减弱繁殖后代的能力,并能将细菌传染到下一代,抑制其下代的幼虫质量和虫口发生量。香樟的天敌较多,如蟾蜍、蛙类、姬蜂、茧蜂、寄蝇等,使用生物防治还能保护天敌,创造天敌的生存环境,以虫治虫,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治理路线。 近几年来,我们使用的生物制剂和无公害药剂主要有三种,它们的使用要求和特点见下表: 表一三种药剂基本情况表 名称 类别苏力保 (生物制剂)灭幼脲3号 (无公害药剂)烟参碱乳油 (无公害药剂) 杀虫 机理具有胃毒作用,主要是利用苏云金杆菌进入害虫体腔大量繁殖后,引起败血症而停止取食,同时表现为呆板、腹泻、逐渐瘫痪而死亡。具有触杀和胃毒兼杀卵作用,无内吸及渗透作用,主要是抑制幼虫表皮几丁质酶的形成,使幼虫蜕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虫体畸形死亡。是一种无公害植物杀虫剂,主要是利用中药植物中的苦参素与烟碱等杀虫成份来扰乱害虫的中枢神经来防治害虫。 使用 浓度1:8001:20001:1000 特点对人畜无毒害,对环境无污染,不伤害天敌。药效高,残效期可达一个月左右,喷药后3-4天药效逐渐增大明显。不污染环境,耐雨水冲刷,对人畜、鸟类、天敌安全。高效、低毒、无污染、无强烈的刺激味,对人畜无害,防治害虫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 注意 事项苏云金杆菌要求的生活条件与一般细菌相似,在温度28-30℃最适宜生长,在30℃以上的高温其稳定性差。对于老熟幼虫已完成蜕皮过程的,使用效果不明显。喷洒时可同灭幼脲3号或苏力保混合使用。喷药时间选择在上午8-10点,下午4-6点为佳。 防治 对象适用于防治第一代幼虫适用于防治任何一代幼虫。一般用在防治第二代世代不整齐的幼虫。 参考价10.5元/公斤35元/公斤52元/公斤 崇明岛6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30℃以下,此时正是第一代幼虫的发生期,当发现香樟少量树叶两片粘结时,是进行防治的最佳时期。我们选用苏力保1:800倍液防治。生物制剂是以菌治虫,喷洒时要按照适宜细菌存活生长的要求进行,喷药时间选择在上午10点之前及下午4点之后(最好选择在下午4点后喷药,幼虫晚上出来取食,即可达到防治效果)。苏云金杆菌怕强光直射,喷药宜选在阴天进行,喷洒在叶背,防止紫外线的破坏。喷药要做到雾化,尽可能多的吸咐于叶背,忌雨点状的喷洒,既浪费药剂又达不到防治效果。防治完成后的几天要巡视检查樟巢螟的存活情况,做好观测记录,积累防治经验。 樟巢螟的第二代幼虫在8月上中旬出现,而崇明地区此时的平均温度一般33℃左右,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第二代幼虫通常世代不整齐,同一棵香樟树上的樟巢螟虫龄参差不齐,显然此时靠单一防治很难取得成功。如果说第一代幼虫的防治好坏将影响到第二代幼虫的发生量,那么第二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将影响到翌年樟巢螟的发生量,所以第二代幼虫的防治是香樟樟巢螟防治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我们防治时将灭幼脲3号同烟参碱混合使用,灭幼脲3号药效时间长,可以防治陆续发生的低龄幼虫,而利用烟参碱则可速杀已出现的老龄幼虫。幼虫一般在晚间或凌晨取食,所以喷药的时间要尽可能的选在下午的4点之后,喷洒做到雾化利于药剂吸咐。 4.3综合防治的效果 总结几年来的樟巢螟防治工作的效果,发现应用综合防治方法的优势在于能逐年降低养护成本,降低虫口密度,减少防治投入,保护环境,与之前单一的化学防治相比更具有推广性。以崇明港东公路为例,公路全长6.75km,两侧行道树为单排香樟,共有1098棵,其中胸径20cm有45棵。近五年港东公路香樟樟巢螟的防治成本比较见表二。 2001年之前防治樟巢螟的唯一办法是喷洒敌敌畏或敌百虫之类的有机磷杀虫剂。由于此类药剂存在的局限性以及道班工人对樟巢螟生活习性、危害特点的疏于掌握,经常会错失喷药的最佳时期,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却得不到预想的治虫效果,造成后期虫巢挂满树梢,影响公路景观。 2001年防治樟巢螟的药剂由有机磷药剂改为了生物制剂苏力保,防治中发现对于第一代幼虫效果较为理想,7月份的人工除虫量较前有所减少。在防治第二代幼虫时,崇明气温较高,虽然增加了喷洒次数,但没能有效得到控制,危害程度严重。由于此路段内香樟未曾修剪过,冠形大,枝叶繁茂,加大了人力投入,而除虫质量不尽理想。 樟巢螟是以老熟幼虫结薄茧后在浅土层中越冬,了解到这一习性后,2002年初对香樟树干周围的土壤进行了冬翻,吸取前2年的治虫经验,对樟巢螟的防治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一代幼虫发生时喷洒苏力保,7月份人工除虫完成后再喷洒一次苏力保,防止虫害继续上树危害。第二代幼虫防治在喷洒的苏力保药剂中加入烟参碱,当年用于人工除虫的花费较2001年有所下降。 汲取前几年樟巢螟防治工作经验,2003年、2004年的防治除了年初进行冬翻,消除越冬代幼虫外,并施以有机肥料,以增强树木自身抵抗力,提高树势。春季进行修剪,使香樟内膛通风透光,提高药剂喷洒效果及减少人工除虫投入。针对苏力保、灭幼脲3号、烟参碱3种药剂各自的特点,在防治第一、二代幼虫时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喷洒。通过这些综合防治方法,人工除虫量明显降低,每年的虫口量在减少,达到了节省养护经费投入的目的。 通过港东公路几年来的樟巢螟防治实践,从下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化学药剂防治--生物制剂防治--综合防治的转变中,用于樟巢螟防治的成本在下降,同时也证明了采用综合防治方法的可行性。 表二港东公路香樟樟巢螟历年防治成本对照表 年份 月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方法(药名)次数费用(元/次)方法(药名)次数费用(元/次)方法(药名)次数费用(元/次)方法(药名)次数费用(元/次)方法(药名)次数费用(元/次) 6月敌2300苏2280苏1280苏1280苏1280 7月敌1300苏1280苏1280 人摘11160人摘1930人摘1750人摘1380人摘1200 8月敌2300苏2280苏+烟1380灭+烟1400灭+烟1400 人摘1410人摘1560 9月敌1300敌1300苏+烟1380灭+烟1400 人摘1820人摘1780人摘1710人摘1350人摘1310 10月人摘1200 11月人摘1280人摘1310人摘1260人摘1110 全年合计4670元4280元3040元1920元1190元 注:表中“敌”为敌百虫类;“苏”为苏力保;“烟”为烟参碱;“灭”为灭幼脲;“人摘”为人工摘除虫巢。 5、结束语 香樟樟巢螟防治效果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实践总结取得的。随着崇明生态岛的定位,崇明岛的绿化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大量的外购苗木所带来的病虫害问题值得深思。对于这些与公路相邻的新建绿地,缺乏足够养护经费的投入,将直接影响到公路植保工作。而公路绿化作为一条带状风景线,植保工作的成败将影响到公路整体的路容路貌。崇明岛要倡导生态建设,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点、线、面结合,全面治理,从综合防治、生态治理出发,共同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