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养猪技术   

“食用菌品种多相鉴定鉴别技术体系”项目通过鉴定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由我所张金霞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食用菌品种多相鉴定鉴别技术体系”项目,2004年6月26日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农业部作物品种质检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微生物农业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中国农科院科技局的领导等,听取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审查了技术档案,一致认为,该研究设计方案合理,研究方法正确,试验数据翔实可靠,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对《种子法》的实施、提高食用菌育种水平、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首次提出了食用菌栽培品种多相鉴定鉴别并将技术系统化,将体细胞不亲和性(拮抗)、蛋白质(同工酶)、DNA指纹(RAPD、IGS、ISSR)多相技术综合应用到食用菌栽培品种的鉴定鉴别,形成了多相综合鉴定鉴别技术体系;阐明了侧耳属6个主要栽培种菌株间体细胞不亲和性、同工酶、DNA指纹之间的相关性,从蛋白质和DNA水平证明了拮抗反应在侧耳属菌株鉴别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食用菌菌种管理提供了简捷有效的鉴定鉴别技术方法。同时,明确了我国栽培平菇的近缘种及其分类地位,澄清了误用名和同物异名;发现微卫星序列(ISSR)广泛存在于食用菌中,该研究用自行设计的引物进行了食用菌品种鉴定鉴别,证明ISSR是目前香菇栽培品种鉴定鉴别中分辨力最高、稳定性最好的DNA分子标记;在多相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食用菌栽培品种鉴别的“分辨力”概念,并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使鉴定鉴别结果数字化,筛选出了香菇品种多相鉴定鉴别技术的最佳组合,对促进香菇出口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撑;首次应用IGS2-RFLP对白灵菇和杏鲍菇栽培品种进行了鉴定鉴别,提出了IGS2-RFLP图谱可以作为白灵菇和杏鲍菇栽培品种的“分子身份证”,具有极大应用价值,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灵菇优良品种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为开展食用菌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微生物室)

    

参考资料
[1].  “食用菌品种多相鉴定鉴别技术体系”项目通过鉴定   http://shuju.aweb.com.cn/technology/20121014/236693.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杏鲍菇袋(棒)式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冬春宜栽杏鲍菇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352 次
  • 更新时间: 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