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养猪技术   

杨梅油桐尺蠖的防治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油桐尺蠖属鳞翅目尺娥科的杂食性害虫,又名油桐尺娥,其学名是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是为害油桐的常见虫害之一。因其幼虫爬行时呈拱曲状,故又名造桥虫、量尺虫。

(1)为害。

油桐尺蠖以幼虫食害叶片(剩下叶脉)为主,发生严重时可听到“沙沙”发响的食音,可把大片杨梅林的叶子吃光,仅剩秃枝。受害树体光合作用受到极大影响,无法积累养分,同时秃枝在夏秋长期高温干旱季节和冬季低温冷冻时极易枯死。

(2)形态。

①成虫,油桐尺蠖雌蛾体长22~25毫米,雄娥略小。体灰白色,头部后缘及胸腹部各节末端有灰黄色鳞毛。雌娥触角丝状,雄娥羽状。前翅白色,杂以灰黑色小点,自前缘至后缘有3条黄褐色波状纹,其中以近外缘一条最明显。后翅与前翅花纹相似。腹部与足黄白色,腹部未端有一丛黄褐色短毛。

②卵,卵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卵粒重叠成堆,其上被覆黄褐色绒毛。单卵随圆形,长0.7~0.8毫米,蓝绿色,即将孵化时呈黑色。

③幼虫,1~2龄时呈灰褐色,在杨梅叶片尖端危害。3~4龄渐转青色,在树冠内部为害。4龄以后有深褐色、灰褐色、青灰色等多种,体色随环境而异,成为保护色,此时幼虫食量大增。5~6龄老熟幼虫,体长60~70毫米,体径粗6~7毫米,头部密布棕色小斑点,中央向下凹陷,两侧呈角状突出。前胸背面有小突起2个,胸足3对,气门紫红色。腹部第六与第十节各有足1对。

④蛹,长22~26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头顶有角状小突起2个,腹部末端长刺状,并有细小分叉。

3)习性。该虫在浙江慈溪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卵期7~15天,幼虫期25~30天,蛹期20天左右,成虫寿命6~10天。

据观察,油桐尺蠖雌成虫产卵在杨梅等树皮裂缝或伤疤处,每雌虫产卵1块,约500~1300粒。幼虫孵化后四处爬行,吐丝下垂,后迁散为害。老熟幼虫在杨梅树根际土下3~7厘米处化蛹。据调查,该虫大多发生在海拔200~400米、生长茂盛的杨梅园。

(4)防治。

①清除卵块,在每代成虫产卵后,到树上采集卵块,然后集中烧毁或埋入土中。

②人工捕杀,幼虫期可以人工戴乳胶手套捏死或采集后烧毁、浸水杀死。树高处的幼虫,可用小竹竿轻轻打落,后拾及杀死。

③诱集虫蛹,借其在表土化蛹的习性,于幼虫后期在树冠下铺摊塑料薄膜,上盖10厘米厚的潮湿泥土,引诱幼虫入土化蛹,然后集中消灭。

④修剪树冠,对受害严重、叶片基本被吃光的杨梅树,要在秋季或春季抓紧时机剪截枝梢,同时喷施根外追肥,以促使隐芽萌发新梢,尽快恢复树冠。

⑤生物防治,在幼虫为害期,可喷洒每毫升2亿~4亿孢子的苏云金杆菌制剂或白僵菌。

⑥农药防治,4龄前幼虫抗药性弱,可用20%杀灭菊酯乳剂2500~3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治,效果显著。

    

参考资料
[1].  杨梅油桐尺蠖的防治   http://shuju.aweb.com.cn/technology/20121013/229473.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杨梅癌肿病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东魁杨梅黑斑病防治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522 次
  • 更新时间: 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