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传统种植多为露地栽培,在我市一般5月上旬播种,多在霜降后收获,全生育期170d左右,限制了生姜产量。经过不同品种、密度和播期等的试验,我们探索总结出了保护地生姜高产栽培模式,通过提早播期、延迟收获,使生姜生育期延长,平均亩产4000kg,亩纯收益6500元。现将其具体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深耕整地,施足基肥
生姜根系不发达,在土壤中分布浅,吸水肥能力差,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因此,要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肥沃,3年内没种过姜的地块作姜田。冬前深耕 25cm左右,翌春解冻后精细耙地两遍,耙实耙透、上虚下实,做到土平如镜、土细如面。结合耕耙,亩施优质有机肥5000kg、碳铵70kg、钾肥30kg、硼肥1kg。
(二)精细选种催芽
姜种选择丰产性好、抗病的莱芜大姜,单块重50—70g为宜,于播前25—30d放入冬暖温室内或20℃的室内,晾晒1—2d,用200倍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10—20分钟后晾干,在拱棚或温室内催芽,催芽温度22—25℃,一般25d左右,幼芽可长至1—1.5cm。
(三)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4月1—5日,选晴暖天播种,纯作生姜提前4—5d扣棚。亩种植密度5500—6000株,行距55—60cm,株距18—23cm,播深不超过地平面以下7cm,覆土厚度2—3cm,要求播前沟内浇水,水渗下后摆种,摆种要整齐、均匀一致,幼芽朝一个方向。
(四)综合防治病虫害
播种时亩施3%甲拌磷颗粒剂5kg,以防治地下害虫。防治姜瘟病主要采用轮作换茬,严格选用无病种姜,浇净水施净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药剂可选用克枯星800倍加农用链霉素1000倍或姜瘟宁300倍进行防治。黄姜出苗后以姜螟虫、菜青虫、蓟马为主要防治对象及时喷药,一般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24%万灵或虫扫光,加氯氰菊酯或赛磷威等连喷2—3次,每次间隔6—8d。
(五)强化田间管理
出苗前一般不浇水,不通风,出苗后适当通风或浇小水,保持棚内白天22℃—25℃,夜间16℃—18℃。立夏之前撤膜,及时插姜草或用遮阳网遮荫。10月20日左右扣棚,及时调节棚内温度,白天保持22℃—30℃,夜间15℃—20℃。当气温降到8℃—10℃时,即11月上旬适时收获。施肥上,在姜苗高30cm左右时,亩施尿素10kg;立秋前后结合培土亩施尿素和复合肥各10kg;9月上旬,当姜苗具6—8个分枝时,对土壤肥力较差和植株长势一般的姜田,亩施复合肥20kg加尿素 5kg。浇水上,栽前浇透水,幼苗期浇小水,立秋后旺盛生产期大水勤浇,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雨季要注意及时排除垄沟内积水。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