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群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rabies virus,PRV)所引起的猪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1],迄今尚未发现抗原性不同的毒株,从世界各地分离的毒株均呈现一致的血清学反应,但毒力则有强弱之分,即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的致病性均有差异。美国曾发现个别流行区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表现在对成年猪也能引起发病、死亡,且对呼吸道具有较大的亲合性,而以往通常只能致乳猪和幼猪发病死亡。有人认为,这是在流行过程中出现了毒力强的变种,通过血清学试验,这些毒力强的变种在抗原性上和早期流行的毒株相同[2]。
据笔者调查,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猪场都在实施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种,这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猪场因为对该病的免疫预防和控制存在模糊认识,导致猪场的生产水平下降和猪群健康状况恶化。鉴于此,本文系统阐述伪狂犬病发病的特点,提出其免疫控制策略,希望对广大养猪场(户)有所裨益。
1 伪狂犬病流行特点
伪狂犬病主要表现为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致使繁殖力降低20%。对于3周龄以下的仔猪,主要侵害其中枢神经系统等,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可达100%。对于生长和育肥猪来说,患猪表现发热、呼吸道症状,而耐过猪表现生长不良,甚至成为僵猪。最让人头痛的是感染野毒后,耐过猪可能转为隐性带毒猪。由于PRV的嗜神经性,病毒会侵入神经节内复制,神经节有包膜,使抗体无法到达而不能消灭PRV,造成猪的持续带毒(血清检测出现野毒抗体阴性),当猪只受到某种应激或抵抗力低下时,神经节内的病毒就可以大量繁殖并向外排毒。因此,隐性带毒猪是净化伪狂犬病的一大障碍,接种疫苗能有效阻止或减少野毒的排放。
2 正确选择疫苗
2.1弱毒疫苗在紧急接种方面优势明显
关于疫苗研制的报道很多,包括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单纯就免疫效力来说,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如弱毒疫苗,灭活疫苗虽能激发比弱毒疫苗更高的抗体,仅根据抗体水平的高低来判断疫苗的效力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机体依赖多种免疫机制抵抗病毒的感染,主要有干扰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局部免疫和超感染占位竞争等。而弱毒疫苗更加接近于病毒自然感染的情形,能激发机体多种免疫机制,对机体提供迅速而全面的保护。
循环抗体(即体液免疫)在中和病毒方面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抗体的作用受到其所能达到的部位的限制,对进入细胞的病毒和病毒感染门户部位(如上呼吸道),抗体的中和作用很难发挥,这就有赖于细胞免疫和其它免疫机制的作用。一般来说,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又由于除体液免疫以外的其它免疫机制作用十分迅速,因此弱毒疫苗在紧急接种方面优势明显。近年来研究和开发的趋势主要是发展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
2.2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理论上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可能出现基因重组,产生变异株,但田间免疫试验证明重组DNA疫苗安全有效。一个良好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应是在主要毒力基因缺失(自然筛选缺失更佳)的同时又是标记基因,能与野毒鉴别开来;诱导机体产生良好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局部黏膜免疫力;缺失的基因不应该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保留主要的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基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返强、不发生基因重组。
2.3基因缺失疫苗毒不会因连续传代而导致抗原表位变化影响免疫保护
据笔者了解,使用基因缺失(自然缺失和人工缺失)弱毒疫苗免疫后,猪不再出现伪狂犬病症状,即使用疫苗作静脉接种,怀孕各个阶段的母猪都很安全,疫苗毒仅在接种和吸收部位的局部淋巴结有限增殖。与之接触各阶段猪群都不会感染,表明基因缺失疫苗不会排毒,而且这种疫苗毒不再因连续传代而导致抗原表位变化,仍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2.4单基因缺失疫苗是一个免疫力和安全性都很好的疫苗株
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用猪伪狂犬病活疫苗株(Bartha弱毒株)生产自然基因缺失(gE缺失)的商品疫苗,毒株不返强,对猪无致病性(可肌肉和鼻内接种新生仔猪),且免疫效果良好,抗原含量≥106.3TCID50/头份,实践证明,该单基因缺失疫苗是一种免疫力和安全性都很好的疫苗株。因此,不能因为强调多基因缺失苗(如同时缺失TK基因)安全性就反过来怀疑单基因缺失苗的安全性,这与思维逻辑不符,更与事实不符。单从免疫学角度,疫苗毒株越完整,免疫原性越好,保护率越高。
2.5自然基因缺失(gE缺失)的商品疫苗最适合于潜伏/隐性感染的控制
研究表明,某些弱毒疫苗会移植至免疫猪的隐性靶组织即三叉神经元,并通过与伪狂犬野毒的超感染竞争,从而阻断隐性感染的发生。研究还表明,既缺失糖蛋白gE又缺失TK基因的弱毒苗在三叉神经节的移植能力弱,而阻断和减少野毒潜伏性感染在伪狂犬病的防控中是至关重要的。可见,自然基因缺失(gE缺失)的商品疫苗最适合于潜伏/隐性感染的控制(由于其TK基因未缺失)。统计显示,抗潜伏感染能力是TK基因缺失疫苗(多基因缺失苗)的数十乃至数百倍,滴鼻后在神经系统内的定居能力明显优于TK基因缺失毒株。
3 科学实施接种
3.1种猪群合理免疫
母猪产前和配种前都必须免疫接种,这对后备母猪而言相对合理,对于经产母猪来说则是极不科学的[3]。如果按照此程序,母猪每胎免疫2次,每年需免疫4次~5次,每次免疫间隔时间的长短差异较大,同一头猪同一种疫苗免疫时间间隔如此之大,极易造成野毒入侵和野毒扩散,同时造成疫苗浪费。因此笔者建议,配种公猪群每年免疫接种3次(间隔4个月),经产母猪每胎产前4周~6周免疫接种1次。
3.2重视仔猪的免疫
PRV可感染不同年龄的猪群,许多猪场往往只重视种猪群的免疫预防,而忽视了仔猪的感染和传播。此外,国内几乎所有猪场的母猪(种猪)、仔猪和商品猪都同场饲养,养猪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没有也很难实施全进全出和多点式等生产制度,是造成伪狂犬病难以阻断,且在猪场内和猪场间的循环与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更应该实施全群免疫,提高整体保护水平。 统计表明,仔猪的伪狂犬病多见于7日龄内,尤其是以刚出生的3日龄内的仔猪发病和死亡为主,这与母猪的免疫水平和卫生管理有关。国外资料表明,若母猪免疫效果确实,则仔猪体内母源抗体可持续至8周~14周;在我国,有关专家测定仔猪母源抗体的持续时间约为6周~8周,这与国内猪场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水平相对较低、生物安全状况不尽人意等因素有关[4],鉴于此,笔者建议仔猪在4周~6周时进行免疫接种,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先进行检测,然后再确定免疫时间。
3.3坚持免疫监测
实施全群统一接种必须先做免疫监测,但许多猪场为了图方便,未做免疫监测便实施全群统一接种,往往造成意外损失和潜在威胁。一般来说,疫苗是用于健康动物的免疫接种以预防发病,而实际生产中的猪群总会存在少数感染或亚健康状态的猪,若不加选择的实行全群免疫,风险非常大,而且部分猪存在抗体干扰和免疫抑制,往往造成免疫失败。
3.4适宜的疫苗免疫剂量
疫苗的免疫剂量是成功免疫的基础,某些猪场由于对疫苗接种存在模糊认识,总以为猪体重越小免疫剂量越小,尽可能的减少仔猪初次接种量。但实际情况是,仔猪年龄小、体重轻,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十分完善,又有母源抗体存在,若不给予足够剂量的疫苗抗原,难以有效地激发免疫反应和免疫保护,导致基础免疫失败,出现早期感染的发生,使该病难以控制。
3.5滴鼻免疫取得成功
目前伪狂犬病疫苗接种途径还是以肌肉或皮下注射为主。滴鼻免疫在家禽生产上应用十分普遍。在养猪生产上,伪狂犬病疫苗的滴鼻免疫也取得了很大成功。鼻内接种能避开母源抗体干扰;快速产生细胞和黏膜免疫;诱导产生干扰素,避免早期感染。和其他免疫途径相比鼻腔接种能够明显降低排毒量。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猪病学》第八版记载:鼻内接种高滴度的基因缺失弱毒苗,能有效防止野毒感染,对控制伪狂犬隐性感染至关重要。
3.6同一猪场避免使用不同类型的基因缺失弱毒苗
理论上讲,不同的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有发生重组的可能。虽在生产实践中还没有观察到这种重组,或由重组引起的不良后果。畜牧生产中也无法完全避免对同一猪场使用不同类型的疫苗,如商品猪场往往会从多个种猪场引种,各个种猪场使用的疫苗可能就不一样,种猪场和商品猪场使用的疫苗可能也不一样[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类型的基因缺失弱毒苗,避免使用两种或多种类型基因缺失弱毒苗,最大限度的防止基因重组的发生。
4 综合控制策略
4.1阴性猪群的控制策略
伪狂犬病阴性猪场一旦受到伪狂犬病毒的攻击,可令大量母猪流产、死胎和仔猪死亡,会给猪场带来严重的损失,疫情停止后猪群可长期带毒。所以,防止伪狂犬病病毒传入是阴性猪场控制此病的关键。实践证明,给猪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由于一般弱毒疫苗有毒力返强、基因缺失弱毒苗有重组变强的可能,因此,当阴性猪场受到猪伪狂犬病威胁而需要注射疫苗时,建议使用灭活苗,灭活苗不但使用安全,而且方便进行抗体检测。实行“自繁自养”是猪场控制各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如果要引进新猪(包括精液)必须来自阴性猪场,禁止从疫区引种,引进种猪要严格隔离,并进行种猪检疫和做好各种隔离、消毒工作,在引种前后2周采血,作血清学检查,经检疫无该病病原才能转入生产群使用。
4.2感染猪场的控制策略
对于感染猪场,预防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是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接种猪,提高易感猪群的免疫力,降低阳性猪群病毒的排放时间和数量,产生母源抗体保护初生小猪。后备种猪配种前1个月要进行2次免疫接种;怀孕母猪分娩前4周~6周免疫接种;公猪每年免疫接种3次;断乳仔猪4周龄、10周龄~11周龄各免疫接种1次。当猪群发生疫情时,应及时给全场未发病猪(尤其是母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在疫情平息后,按常规免疫程序执行常规免疫接种。实践证明紧急免疫接种可显著减少猪场经济损失。
4.3强化饲养管理
猪场感染伪狂犬病后要控制、清除该病的难度非常大。只有在做好免疫接种的基础上,结合完善的生产、防疫管理,才可大大减少伪狂犬病的扩散蔓延。在饲养管理方面,实行早期(3周龄)断奶、多点生产方式、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等管理方法,是控制伪狂犬病的有效手段。在防疫管理方面,做到定期检测猪群,对阳性猪要严格限制其活动,对阴性猪应给予注射基因(灭活)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并逐步用阴性种猪代替阳性种猪。
4.4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
发现有可疑的患猪应及时封锁、隔离病猪,消毒猪舍和周围环境,发病猪舍用20 g/L~30 g/L氢氧化钠液与200 g/L石灰水混合消毒,粪便、污水用消毒液严格处理后才可排放,限制病原扩散,并对全场猪群尤其是仔猪实施紧急预防接种。同时注意清除各种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包括栏舍消毒、人员车辆进出消毒和杀虫、灭蝇、灭鼠等,其中灭鼠问题是猪场控制伪狂犬病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的工作,因为鼠类是病毒的主要带毒者与传播媒介,猪感染大多是由于采食被老鼠污染的饲料所致[6]。
5 小结
5.1免疫接种可明显提高猪场整体生产性能
本病传染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带毒猪(隐性感染的成年猪)长期带毒排毒,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使猪场整体生产性能降低,2008年4月至7月,笔者在一家万头猪场用南京天邦伪狂犬病基因缺失高效弱毒苗试验时,发现注射该疫苗猪群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其中28日龄断奶体重增加0.9 kg、断奶仔猪的成活率增加5.6%,呼吸道疾病明显减少、母猪繁殖障碍比率(流产、死胎、复配)降低6.6%。各大小猪场对本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不管在本场曾经发生与否,都必须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同时要把好引种关和加强饲养管理[7],最好做到自繁自养,严防本病的发生。
5.2高效苗(即抗原含量≥106.3TCID50/头份)推广应用已成必然
基因缺失弱毒苗能克服普通弱毒苗易产生毒力返强的弱点,既安全无副作用,又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特别适合各种猪群的免疫。目前由于接种时母源抗体的干扰、加上疫苗的保存不当或接种方法不科学,最重要是猪的个体差异与免疫抑制等因素,致使免疫效果不尽人意[8],因此应用高效苗(即抗原含量≥106.3TCID50/头份)已成必然。
5.3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维持母猪高抗体水平
免疫母猪的目的是要使仔猪通过吮乳而获得高滴度的被动免疫[9]。因此,要定期监测猪群抗体水平,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维持母猪高抗体水平是保护仔猪的主要手段,是控制本病发生的关键。感染野毒后的母猪长期带毒,免疫感染野毒的母猪,能显著地减少其病毒的排放数量和排放持续时间。这将有助于防止和预防带毒猪的病毒在猪群内扩散,能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5.4探究发病主要原因,完善免疫程序
猪伪狂犬病确实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主要原因是养猪场(户)选购疫苗时只注意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或盲目迷信多基因缺失苗的优点,造成免疫后达不到有效的保护而导致非典型病例发生。对该病的免疫程序,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做了研究。由于疫苗抗原含量、母源抗体高低、猪群污染程度不同,免疫程序各异[10]。至于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的免疫程序问题,笔者将不断努力,继续探讨和修订,使之日趋完善。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母猪分批次管理的实践经验 下一篇丹系长白猪饲养管理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