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畜禽疫病防治   

玉米螟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Hubern)是玉米的主要虫害。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

形态编辑

成虫

玉米螟
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
玉米螟的卵
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1] ,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
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 前后各两个。均为圆形,前大后小。

长 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玉米螟 蛹

2繁殖编辑

玉米螟的发生代数随纬度而有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北
玉米螟幼虫的危害
纬45°以北1代,45°~40°2代,40°~30°3代,30°~25°4代,25°~20°5~6代。海拔越高,发生代数越少。
四川省一年发生2~4代,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危害也较轻。

3防治编辑

越冬期

处理越冬寄主秸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
玉米螟危害状况

抽雄前

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螟
玉米螟(2张)

穗期防治

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亦佳。  
玉米螟
玉米螟(22张)

人工摘除

发现玉米螟卵块人工摘除田外销毁。

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性昆虫天敌。能寄生在多种农、林、果
玉米螟成虫
、菜害虫的卵和幼虫中。用于防治玉米螟,安全、无毒、无公害、方法简单、效果好。在玉米螟产卵期释放赤眼蜂,选择晴天大面积连片放蜂。放蜂量和次数根据螟蛾卵量确定。一般每公顷释放15万~30万头,分两次释放,每公顷放45个点,在点上选择健壮玉米植株,在其中部一个叶面上,沿主脉撕成两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茎秆方向轻轻卷成筒状,叶片不要卷得太紧,将蜂卡用线、钉等钉牢。应掌握在赤眼蜂的蜂蛹后期,个别出蜂时释放,把蜂卡挂到田间1d后即可大量出现。
利用白僵菌
① 僵菌封垛 白僵菌可寄生在玉米螟幼虫和蛹上。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秸秆,逐垛喷撒白僵菌粉封垛。方法是每立方米秸秆垛,用每克含100亿孢子的菌粉100g,喷一个点,即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把子,当垛面有菌粉飞出即可。
玉米螟
② 白僵菌丢心 一般在玉米心叶中期,用500g含孢子量为50亿~100亿的白僵菌粉,对煤渣颗粒5㎏,每株施入2g,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③ Bt可湿性粉剂 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田间喷施每毫升100亿个孢子的Bt乳剂Bt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有效控制虫害。

4其他防治编辑

1、灯光诱杀:利用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开灯时间为7月上旬~8月上旬。
  2、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防治,放蜂时间在当地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后10天第一次放蜂,间隔1周后第二次放蜂。
  3、化学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5%抽雄),将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颗粒剂,撒在喇叭筒里。
玉米螟图
玉米螟图(2张)

5药用价值编辑

药名】:玉米螟
【来源】:为野螟科动物玉米螟的虫体。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热毒泻痢、下痢脓血之证。用于温热病热毒入于血分、发斑、神昏、壮热、烦躁等证。
【性味归经】:苦、咸,寒。入心、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15条。
【别名】:玉米钻心虫、玉米髓虫、粟野螟、钻心虫、挖心虫、钻茎虫、箭杆虫(《中国药用动物志》)
玉米螟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台湾。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多于春季劈开有虫口的秫秸,取出幼虫,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备用。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苹果蠹蛾 下一篇蓟马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853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