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养猪技术   

黄瓜细菌角斑病发生与防治(图)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hspace=0中文名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拉丁学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1achryrnas(Smlth et Bryan)

为害作物:除黄瓜外,还为害南瓜、丝瓜和甜瓜、西瓜、西葫芦、葫芦等。

为害症状:幼苗期子9十上产生圆形或卵圆形水浸状病斑稍凹陷,后变褐色于枯。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黏液,即菌脓,于后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病斑后期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近圆形至椭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变色,一直延伸到种子,引起种子带菌。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细菌性角斑病常与霜霉病相混淆,识别时可注意区分:①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燥后为白色膜状或粉末状,这与霜霉病叶背病斑上长出的紫黑色霉层不同;②叶部病斑后期穿孑L,与霜霉病后期不穿孔不同;③为害瓜条,腐烂有臭味,霜霉病不为害瓜条。
  细菌性角斑病也容易与黑星病混淆,其主要区别是:①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多角形,受叶脉限制,后期病斑脱落穿孔,黑星病病斑初圆形至椭圆形,不受叶脉限制,叶脉也可受害,后期病斑星状开裂;②细菌性角斑病为害后黄瓜病部溢出乳白色菌脓,黑星病病部生出琥珀色胶状物;③细菌性角斑病病瓜病部湿腐,有白色菌脓,黑星病病瓜病部凹陷,龟裂,不湿腐,潮湿时生灰黑色霉层。

病原菌形态特征:菌体短杆状,极生鞭毛1-5根,有荚膜,无芽孢。病菌生长温度4-39℃,最适24-28C,48~50℃经10分钟致死。

分类属性:丁香假单胞杆菌

分布区域:南北都有发生

发病特点: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靠种子远距离传播病害。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水、风雨、气流、昆虫及农事作业在田间传播蔓延。病菌由气孔、伤口、水孔侵入寄主。发病的适宜温度18一26℃,相对湿度75%以上,湿度愈大,病害愈重,暴风雨过后病害易流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氮肥过多,钾肥不足,种植过密的地块,病害均较重。
 
防治方法:
  (1)无病瓜上采种 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分钟,清水冲洗后催芽播种,或用新植霉素3 000倍液浸种30分钟,再用清水浸4小时,捞出催芽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 重病田与非瓜类蔬菜轮作2年以上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雨后做好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3)清洁田园 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病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新植霉素5 0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松脂酸铜(绿乳铜)乳油300-400倍液,或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次,连续喷3~4次。铜制剂使用过多易引起药害,一般不超过3次。喷药须仔细周到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常用药剂: 新植霉素 琥胶肥酸铜(DT杀菌刑)可湿性粉剂 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松脂酸铜(绿乳铜)乳油 甲霜铜可湿性粉剂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参考资料
[1].  黄瓜细菌角斑病发生与防治(图)   http://shuju.aweb.com.cn/technology/news/2005/5/20/7013172.htm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向日葵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茄子褐纹病发生与防治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487 次
  • 更新时间: 201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