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钧,江苏省常州市人。1926年7月出生。1949年7月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1955年赴苏联留学,1959年获生物科学副博士学位。1949年毕业留校工作后,历任南京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自1981年起,担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校长等领导职务,现为本校细胞遗传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指导教师。
刘大钧长期从事植物遗传与育种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植物受精、远缘杂交、辐射育种、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等方面。他长期致力于小麦育种新技术、外源抗病资源发掘与优异种质创新研究,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20世纪60年代中期,籍辐射诱变途径育成了“宁麦三号”(即南农701)小麦。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广于长江中下游麦区,年均种植面积在300余万亩以上,5年累计种植100万余公顷,增产小麦5亿多公斤,创值1.5亿余元。最先发现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二倍体物种簇毛麦对小麦白粉病具有高度抗性。之后,他率领学生们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育成并鉴定出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异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并将其抗性基因定位于染色体6V短臂上,经国际小麦基因命名委员会认定,正式命名为Pm2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又发现鹅观草、纤毛鹅观草对小麦赤霉病有高度抗性,并用染色体工程与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先后培育出小麦-鹅观草、小麦-纤毛鹅观草、小麦-大赖草的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他在小麦外源抗病基因的发掘、转移和近缘种属基因组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最近,他所领导的集体又通过上述抗白粉病或赤霉病的不同异染色体系间及其与小麦种内抗源或优良农艺亲本杂交,并用多种新技术辅助选择,创制出一批既聚合了不同抗性基因,又具有较好农艺性状、利用价值极高的种质材料,为小麦育种中系统应用新技术作出重要贡献。他还有创见地将染色体分带、非整倍体、同工酶、分子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等新技术综合应用于小麦异源染色体系的鉴定,解决了外源染色体具体归属的关键性问题,建立起以不同技术相互验证的、在小麦中精确检测外源基因与染色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新技术体系。
1983-1998年间,共获国家级一三等奖各1项,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
刘大钧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深受学生爱戴。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他能知人善任,善于调动科研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他关心中青年学者,不遗余力地培养和举荐他们,使其学术梯队后继有人。由他创立和领导的农业部作物细胞遗传重点开放实验室多次评为部门优秀。他所领导的学术梯队基础好、学风正,敬业勤奋、富有合作与开拓精神,目前正承担着包括国家“863”、“973”和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刘大钧先后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培养了17名博士、33名硕士,他们大部分在国内工作,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是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学科带头人、国家攻关与“863”项目的主持人。在国外继续深造的10余名学生,无论是学成归国的,还是受聘国外的也都受到好评。他自60年代起,累计发表论文170余篇,编译著4部。他长期参与各种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的工作,多次参加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本单位追赶学科前沿和加速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如何用好生物农药 下一篇大豆专家--盖钧镒院士(图)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