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板栗种植   

板栗种仁斑点病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     栗种仁斑点病又称栗种仁干腐博栗黑斑博在我国河北、山东等省主要栗产区发生比较普遍。病栗果在收获期与好果没有明显异常,而贮运期在栗种仁上形成小斑点,引起变质、腐烂,所以是板栗贮运和销售期间的重要病害。

        症状栗种仁上产生黑灰色、黑色或墨绿色腐烂病斑,并逐渐变成干腐,出现空洞,空洞内有灰黑色菌丝丛,种仁易粉碎。病部常被细菌感染,变成软腐,产生异臭味。种皮表面也覆有黑灰色菌丝层,种皮下形成粒点状子座。栗果贮藏时,种皮常破裂,露出病菌子座,呈疮痂状。有时从种皮外观看,无明显变化,但里面种仁已变黑、腐烂。本病还为害栗树枝、干,引起干腐博

    有的研究报告将栗种仁斑点病症状分为3种类型:①黑斑型:种皮外观基本正常,种仁表面产生形状不规整的黑褐色至灰黑色病斑,深达种仁内部,病斑剖面有灰白色至赤黑色条状空洞。②褐斑型:种仁表面有深浅不一的褐色坏死斑,深达种仁内部,种仁剖面呈白色、淡褐色、黄褐色,内有灰白至灰黑色条状空洞。③腐烂型:种仁变成褐色至黑色软腐或干腐。
    贮运前期即采收期至收购期褐斑型病粒居多,后期即加工期和港口贮存期黑斑型占大多数,两类合计占病粒的90%左右。腐烂型症状可能是坏死斑点的后期表现,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渐渐增多。
    病原菌 栗种仁斑点病的病原菌比较复杂,多为葡萄座腔菌、拟茎点霉、镰刀菌、暗色座腔孢等真菌复合侵染,其中以子囊菌亚门真菌葡萄座腔菌为主。病菌在树的枝干病患部形成子座,病菌发育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8℃。另据河北农业大学报道,栗种仁斑点病菌主要有炭疽病菌、链格孢菌、茄腐皮镰刀菌、三隔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展青霉菌。从病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致病结果看出,炭疽菌和链格孢菌是种仁黑斑型症状的主要致病菌,镰刀菌和拟展青霉菌是褐斑型症状的主要致病菌,腐烂型则是种仁黑斑型和褐斑型症状的后期阶段。

    发病特点 病原菌在枝干病斑上越冬,病菌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染果实。病害在板栗近成熟期开始发病,成熟至采收期病果粒稍有增多,常温下沙贮和运销过程中,病情迅速加重。沙贮温度在25℃左右时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15℃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5℃以下时基本停止发展。种仁表面失水有利于病害发展,但过多失水则病斑扩展缓慢。幼树、壮树发病轻,老树、弱树发病重;通风透光良好栗园发病轻,通风不良的密植园发病重;树体上病虫害、机械伤多的栗园发病重;早采收和贮运过程中机械伤多的栗果发病重。
        板栗生长期,幼果即带菌。8月底9月初板栗将成熟时开始出现症状,但发病率很低,平均0.5%。采收期病粒率约3%,仍不致造成损失。采收后经过沙藏、预选,到交售收购站时,病粒率大大增高,平均达8%。经加工挑选成为商品栗,病粒又增多,平均10%,达最高峰。此后气温降低,发病率不再增长。采收后至加工期15~25天期间,气温较高,是病情发展的关键时期。

    防治方法 控制栗种仁斑点病的关键是减少经营环节,改善贮运方法及条件,缩短在常温下贮运的时间,及时进入冷藏或装入冷藏船,采取以降温和防止栗实失水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措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也是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减少树上枝干发博

        2、及时刮除树上干腐病斑,剪除病枯枝,减少病菌侵染来源。

        3、采收时,注意减少栗果机械损伤。用7.5%盐水漂洗果粒,除去漂浮的病果粒,将好果粒捞出晒干、贮藏。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板栗小爪螨 下一篇李红点病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099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