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布鲁氏菌为球状小杆菌,常散在,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时本菌呈红色,其他细菌染成绿色。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水、粪尿及饲料中可生存一至数月,对热和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如1%来苏儿、1%福尔马林、5%石灰乳、3%漂白粉、2%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在较短时间内均可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猪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由猪型布鲁氏菌引起的,羊布鲁氏菌对猪有一定的致病力。
病猪、流产母猪和其他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当感染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时,病原菌可从胎儿、胎衣、胎水、阴道分泌物中大量排出;病猪乳汁和发病公猪精液,以及有时粪尿中也可排菌。排出的病原菌污染产房、猪舍、物品和用具、饲料及其他环境,健康猪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而感染。此外,配种也是感染的重要途径,经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也能感染发病。
幼猪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5月龄以下的猪易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性增高。一般第一胎母猪的发病率较高。患病母猪群在第一次流产高潮过后,流产逐渐降低,可出现子宫炎、不孕症和关节炎等慢性症状。
临床症状感染猪大多数呈隐性经过。发病母猪的主要症状是流产,多发生于怀孕的第(二)三月,有的在妊娠的第(二)三周即发生流产;早期流产的胎儿和胎衣大多被猪吃掉,常不被发现;流产前母猪表现出食欲减退、精神差,体温升高,但症状多不明显;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流产母猪从阴道流出分泌物,少数母猪可发生胎衣不下及子宫炎,可影响其配种。新感染和发病猪场,流产的数量较多。
公猪发病的主要症状是睾丸炎和附睾炎。一侧或双侧性的无痛性肿大,有的有局部热痛,并伴有全身性症状,病程稍长者,病猪的睾丸发生萎缩、硬化,甚至性欲减退或丧失,失去蟹殖配种能力。
公猪和母猪都可发生关节炎,一般多在后肢,关节局部肿大、疼痛,关节囊内液体增多,出现关节僵硬、跛行。
剖检病变流产胎儿剖检后可见皮下、肌间有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胸腹腔内有红色液体及纤维素;胃、肠黏膜有出血点;有的成为木乃伊胎。胎衣充血、出血和水肿,有的还见坏死灶;母猪子宫黏膜上有多个黄白色、高粱米大小、凸起的坏死小结节。
公猪睾丸、附睾、前列腺发生肿大,切开可见豌豆大小的化脓性坏死灶。出现关节炎的猪可见关节和滑液囊内有浆液和纤维素。
诊断要点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须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可取病料(如胎儿、胎衣、胎水)作成抹片,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成丛的红色球状小杆菌,即可确诊。有条件时可作细菌分离培养。
2.动物接种试验取病料接种豚鼠,再从豚鼠分离细菌并作凝集试验。
3.血清学试验可用试管凝集反应、平板凝集反应、虎红平板凝集反应检测猪群血清抗体。
本病还应与猪细小病毒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日本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猪衣原体病、猪伪狂犬病等进行区别。
防治措施本病的治疗效果不好,对于良种猪场可考虑用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进行治疗。应作好本病的预防工作,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控制本病。
1.自繁自养种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控制本病的传入,禁止从有此病的猪场和疫区引种,需引种时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
2.坚持检疫和监测应作好定期监测工作,凡经查明为病猪或阳性猪,应立即隔离和淘汰,或作育肥处理。
3.疫苗免疫接种在疫区和发病猪场,对检疫(5月龄以上)。证明无病的猪,用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冻干活疫苗进行预防免疫;最好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口服两次,每次200亿活菌,间隔1个月;也可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次200亿菌,间隔1个月再接种一次,免疫期为1年。
4.作好兽医卫生消毒工作对产房、用具及其被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防止传播。对流产胎儿、胎衣、粪便等进行深埋处理或生物热发酵处理。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