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魅力乡村   

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新晃侗藏自治县地处杂交水稻的发祥地怀化市。1987年,文物考古部门在新晃发现了湖南旧石器以及原始稻谷颗粒和稻灰,足以证明至少在8000年前,新晃先民就开始了水稻种植。侗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侗藏红米独特的种植系统。关于红米稻的种植《晃州厅志》早有记载,至今仍然保留了用红米稻祭祀祖先和做成红米包挂在小孩脖子上镇邪驱魔的习俗。 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是新晃侗乡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历史传承。

       山下种稻,山上育林。自古以来,侗家人将水稻种植和封山育林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物种多样,生物链较完整的自然生物圈、物种基因库。丰富的植被涵养了水源,成为了侗乡稻田的天然水库。稻田实行了水旱轮作、禾本科与豆科绿肥等农作物的轮作,创造性的保持了土壤的良好结构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在稻田里饲养禾花鱼、稻田鸭,自觉的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红米稻种是珍贵的、难得的物种资源。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有8000年的历史传承。在现代农业技术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保留丰富的稻种资源不仅对丰富我国稻类遗传资源、稻作生产、品种改良、稻作科学研究及生态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解决人类未来粮食安全的物质保证。

       侗藏红米稻种植系统著有独特的侗文化魅力,击鼓薅秧是融劳动、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现今仍然还可以在新晃侗乡的红米稻种植区看到这种极富浪漫气息的劳动场景。尝新节、新米节、画眉节、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皆与侗藏红米稻有解不开的民族情节。凭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栽培习俗,在杂交水稻发祥地湖南怀化的新晃侗乡得以保存下来。侗藏红米不仅是侗家人的食粮,更是侗家人崇尚自然的精神支柱,被侗家人视为神米,与巫傩文化、祭祀文化、生育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等侗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 侗藏红米稻的种植系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侗族傩戏咚咚推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红米稻核心种植区的天井寨列入了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凉伞镇冲首村八江口侗寨、扶罗镇皂溪侗寨皆列入了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4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被评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当前,由于认识不足、政策缺失、农村劳动力锐减,加之受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冲击及优质杂交水稻的全面推广,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影响,侗藏红米种植系统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了很大挑战。近年来,政府通过建立核心保护区等措施,对侗藏红米种植系统进行重点保护,力争让保护区农民在充分受益的同时,侗藏红米种植与红米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
参考资料
[1].  农业部   http://www.moa.gov.cn/ztzl/zywhycsl/depzgzywhyc/201406/t20140624_3948687.htm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911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5-03-20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