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土豆种植   

马铃薯粉痂病

标签: 马铃薯 病害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病原菌学名〕Spongospora subterranea (Wallr) Lagerh. 

  〔寄主作物〕马铃薯、龙葵和黄花烟。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地下块茎和根部,地上茎也可染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产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渐扩大、隆起,形成直径3~5毫米的疹状“疱斑”。早期病斑表皮不破裂,为“封闭疱”阶段;以后病情扩展,病健组织交界处形成一道木栓状晕环,而后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变为橘红色,并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疱斑下陷露出空洞,呈火山口形的粉状痂,为“开放疱”阶段。已形成粉痂的薯块,在贮藏期间可因表皮破裂失水,或被其他病菌侵染形成干腐、皱缩。根部受害,在根的一侧长虫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严重时幼株萎蔫和死亡。地上茎部染病,病斑特点似受害块茎。 致病菌为马铃薯粉痂菌。病部疱斑散出的褐色粉状物为病菌的休眠孢子囊团。孢子囊团大小不一,由许多近球形的黄褐色休眠孢子囊集结而成,内中空腔穴状,外观如海绵状球体,镜下可见有孔口状结构。单个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壁薄,光滑,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球形,无胞壁,顶生两根不等长的鞭毛,后静止形成变形体,侵入寄主根毛。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团在种薯内或随病残体遗落于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来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种薯调运,田间则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近距离传播。病菌由根毛、皮孔和伤口侵入寄主。受病组织易于解体,使病菌落入土壤中越冬传播。 土壤湿度90%左右,温度18~20℃、pH4.7~5.4偏酸情况下,适于病菌发育,利于发病。雨量较多、夏季凉爽的年份和地区,病害发生严重。本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数量,田间再侵染的影响不太重要。 

  〔防治措施〕 (1)严格检疫制度。封锁病区,把住调运检疫关,禁止带病种薯的出入。 (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把住收获、贮藏、播种关,汰除病薯。 (3)搞好种薯消毒。可用2%盐酸溶液浸种5分钟,也可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分钟或浸湿闷种2小时,晾干播种。 (4)加强栽培管理。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增施基肥和磷钾肥;应用石灰和草木灰改良土壤pH;采用高垄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传播蔓延。 
 
参考资料
[1].  马铃薯粉痂病   http://www.xinnong.net/malinshu/jishu/594658.html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茄子红蜘蛛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下一篇大白菜炭疽病无公害的防治技术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553 次
  • 更新时间: 2016-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