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病虫防除    植物病虫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标签: 玉米 病害

收藏到:   顶[1]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病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的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即病原孢子)。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

  发生规律: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其休眠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其分生孢子还可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也是侵染来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在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20~28℃产生,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下。我省由于玉米从拔节到出穗期,基本可以满足大斑病菌对温度的要求,所以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天气,则易导致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在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7天以上,病害的发展将受到抑制。玉米播种过晚、出穗后氮肥不足、玉米连作均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流行。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5%左右,严重发生年份,感病品种的损失高达20%以上。

       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间始见病斑时间:在华北地区,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 

  防治措施: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点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

  一是栽培管理措施。
 
   (1)选用抗、耐大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清除病残株,消灭菌源;开春后及早处理完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秸秆肥。

   (3)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与花生、马铃薯等套种或宽窄行种植可减轻发病;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二是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喷药。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千克。隔7-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3次。

参考资料
[1].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http://www.agri.cn/kj/syjs/zzjs/201405/t20140519_3908021.htm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姚洋 下一篇水稻云形病的防治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831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