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黄瓜种植   

黄瓜病毒病

标签: 黄瓜 病害 防治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黄瓜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系统性病害,不同年份之间发生程度有所差异,春季保护地栽培和秋季露地栽培黄瓜均可发生。

目录

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花叶病毒病
     幼苗期感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为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植株矮小。成株期感病,新叶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小,皱缩,严重时叶反卷变硬发脆,常有角形坏死斑,簇生小叶。病果表面出现深浅绿色镶嵌的花斑,凹凸不平或畸形,停止生长,严重时病株节间缩短,不结瓜,萎缩枯死。
黄瓜病毒病
皱缩型病毒病
      新叶沿叶脉出现浓绿色隆起皱纹,叶形变小,出现蕨叶、裂片;有时沿叶脉出现坏死。果面产生斑驳,或凹凸不平的瘤状物,果实变形,严重病株引起枯死。
绿斑型病毒病
      新叶产生黄色小斑点,以后变淡黄色斑纹,绿色部分呈隆起瘤状。果实上生浓绿斑和隆起瘤状物,多为畸形瓜。
黄化型病毒病
      中、上部叶片在叶脉间出现褪绿色小斑点,后发展成淡黄色,或全叶变鲜黄色,叶片硬化,向背面卷曲,叶脉仍保持绿色。
黄瓜病毒病

发生规律编辑本段回目录

      黄瓜病毒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南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病毒随多年生宿根植株和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可由种子带毒越冬。病毒主要通过通过种子、汁液摩擦、传毒媒介昆虫及田间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进行多次再侵染。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80%左右;最适病症表现期为成株结果期。发病潜育期15~25天。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病毒病的盛发期在4~6月和9~11月。年度间高温少雨,蚜虫、温室白粉虱、蓟马等传毒媒介昆虫大发生的年份发病重。防治媒介害虫不及时、肥水不足、田间管理粗放的田块发病重。

      黄瓜种子不带毒,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植物上越冬,田间杂草鸭跖草、反枝苋、刺 儿菜、酸浆等都是桃蚜、棉蚜等病毒病传毒蚜虫的越冬寄主,每当春季发芽后,蚜虫开始活动或迁飞,成为传播此病主要媒介。发病适宜温度20℃,气温高于 25℃多表现隐症。瓜绿斑花叶病毒(GMMV)经摩擦,土壤传播,体外存活期数月至1年。该病毒很容易通过手、刀子、衣物及病株污染的地块及病毒汁液借风 雨或农事操作传毒,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遇有暴风雨,造成植株互相碰撞,枝叶摩擦或锄地时造成的伤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径。

传播途径编辑本段回目录

      1、种苗或土壤带毒。子或土壤带毒,多以蚜虫作为传病媒介,田间农事操作和汁液接触也可传毒。

      2、昆虫传播:主要靠桃蚜、棉蚜、粉虱等刺吸式害虫传毒。
      3、田间农事操作和汁液接触传毒。

防治措施编辑本段回目录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播种前用55℃温汤浸种40分钟;或把种子在70℃恒温下处理72小时。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多浇水,增加田间湿度;及时防治蚜虫;及时清洁田园。
      2、加强管理:育苗时用遮阳网降温、遮光,远离带病作物。培育壮苗,及时追肥(施足有机肥,基肥,增施磷、钾肥)、浇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绑蔓,摘瓜时要先“健”后“病”,分批作业。接触过病株的手和工具,要用肥皂水洗净或药液处理。清除田间杂草,消灭毒源,切断传播途径。
      3、防治蚜虫等刺吸式害虫:及时防治传播病毒病媒介昆虫:在蚜虫、粉虱、蓟马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止传播病毒。物理防蚜——覆盖银灰色避蚜纱网或挂银灰色尼龙膜条避蚜,或进行黄板诱蚜(在棚室内悬挂黄色木板或纸板,其上涂抹机油,吸收蚜虫并将其黏住)。
     (1)培育壮苗,适期定植,一般当地晚霜过后,即应定植,保护地可适当提早。
     (2)配方施肥,加强 管理。
     (3)加强农事操作,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采种要注意清洁,防止种子带毒。
     (4)打杈、绑蔓、授粉、采收等农事操作注意减少植株碰撞,中耕时减少 伤根,浇水要适时适量,防止土壤过干。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黄瓜 下一篇农民留种权利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807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