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黄瓜种植   

黄瓜靶斑病

标签: 黄瓜 病害 防治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黄瓜靶斑病是由黄瓜靶斑病菌—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

目录

病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毫米,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

黄瓜靶斑病
     

黄瓜靶斑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叶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
      黄瓜靶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处明显,并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很平。
      黄瓜靶斑病发生严重,普通药剂很难有效,主要原因有三:
      1、靶斑病是真菌和细菌混合侵染引起的,单独预防真菌或细菌很难取得很好效果。
      2、靶斑病对一般真菌性药剂产生了很强抗药性。
      3、以链霉素为代表的细菌性病害治疗药剂抗性严重,而对细菌性病害有特效的铜制剂往往不能混用,且不安全。
      靶斑病是真菌和细菌混合侵染引起的,该菌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可存活6个月。翌年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侵入后潜育期一般6-7天(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易发病)之后病部新生病原菌,并经叶缘吐水、棚膜结露珠等途径进行再侵染,使病害逐渐蔓延。严重时,发病1周后,落叶率可由5%发展到90%,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该病多发生在结瓜盛期,以危害叶片为主。
救治药剂
      在中国已被广泛用于防治多种果树、蔬菜等作物的黑星病、白粉病、靶斑病、叶斑病、锈病、炭疽病、黑斑病、黑痘病、蔓枯病、 斑枯病、赤星病等多种病害。防治靶斑病的药剂不同于防治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可以选择的种类较多,包括广谱杀菌剂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百菌清;三唑类药剂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戊唑醇,咪唑类杀菌剂咪鲜胺、氟菌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二甲酰亚胺类药剂异菌脲以及喹啉铜、阿米西达等。同时要尽可能减少用药次数,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和使用复配药剂。 

发病特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遗留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菌丝或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6个月。病菌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病菌侵入后潜育期一般6~7天,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等条件下易发病,25~27℃,饱和湿度,昼夜温差大等条件下发病重。该病导致落叶率低于5%时,病情扩展慢,持续约2周,而以后一周内发展快,落叶率可由5%发展到90%。

防治措施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彻底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同时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消毒处理;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2、摘除中下部病斑较多的病叶,减少病原菌数量。
     3、靶斑病多发生在结瓜盛期,这时发病大棚因植株长势弱,很容易瓜打顶,一但发病大棚瓜打顶,该病将更加难以防治。所以及时冲施含有芸薹素内酯的碧禾冲施肥,叶面喷施斯德考普叶面肥,及时摘除大瓜,促进植株迅速长秧,长新叶。
     4、加强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浇水追肥,同时放风排湿,改善通风透气性能,并在生长期适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在开花前、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壮瓜蒂灵能够增粗瓜蒂,加大营养输送量,促进瓜体快速发育,瓜型漂亮,汁多味美。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农民留种权利 下一篇核桃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2083 次
  • 编辑次数: 2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