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魅力乡村    山清水秀   

吉县克难坡

标签: 吉县 克难坡 二战 阎锡山

收藏到:   顶[1]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吉县克难坡吉县克难坡

克难坡,距山西省吉县县城西北30公里处,西与壶口瀑布相邻,本名“南村坡”,阎锡山为避讳“难面”,改之。

目录

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难坡是个黄土山头,原住有六户人家。这个山头,是由西向东并列和从北到南倾斜的五条沟梁组成,各梁均有一块冲积平地,或种有庄稼,或栽有桃树。后来阎锡山将这里定为营地,在事建筑,经过二年多的修建,终于将这个弹丸之地修建成了一座窑洞叠立,颇具规模,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一时成为第二战区的军事重镇与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乃一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芦状独立山梁,地势险要。1940年至1945年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官总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首脑机关曾驻扎在这里,人称“小太原”。现在建筑有阎公馆、实干堂、田步室、批评室、克难室、竞赛室、检讨室、真理室及望河亭、忠义词等。除满山遍野的土窑洞外,重要建筑均为石头干砌,建筑技巧甚称一绝。莅此可访史怀古、别有风味。

布局编辑本段回目录

阎锡山根据自然地形分别将六条沟梁命名为:西新沟、一新沟、二新沟、三新沟、四新沟、五新沟。之所以取“新”字为头,与其1938 6月,在古贤整军会议上强调的“新能存在,旧必灭亡”有关联的。

名字由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194058日,阎锡山率部分随从离开秋林,东渡黄河,进驻吉县西北的克难坡。克难坡原名南村坡,是个住有6户人家的黄土山梁。阎锡山将这里定为营地后,因南村二字音近“难存”,并意欲标榜克服困难,故改名为克难城,通称克难坡。经过两年多的修建,竟将这个弹丸之地建成为一座窑洞叠立,颇具规模,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山西省政府等首脑机关于1940年至1945年曾驻扎在这里,一时成为二战区的军事重镇。

相关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难坡”距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10多公里。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等首脑机关驻于此地,也是第二战区的军事指挥重镇和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记者团”于采访延安前,曾来此地参观采访;抗战八年中,这里曾被称为“小太原”。改革开放以来,胡耀邦、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过这里参观视察。克难坡”原名叫南村坡。1939年由晋军一个工兵师,费时一年多时间建成后来的式样。在住进前,阎锡山为避讳‘难存’的谐音,亲自改称为‘克难坡’。1940525日,阎锡山率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负责人及工作干部,由秋林镇东渡黄河,在吉县克难城安营扎寨,直至194510月才全部撤回太原,在此居住5年多的时间。

“克难坡”的后山建有一座石亭、被阎锡山命名为“望河亭”。亭前石柱上有阎锡山亲书的对联:左联为“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阅不尽千古英雄人物”;右联为“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横批是:“北天一柱”。

站在望河亭前远眺、看崇山峻岭和滔滔黄河尽收眼底。在习习山风中,你由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不住要感慨那些被浪花淘尽了的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所谓历史!

参考资料
[1].  吉县克难坡   http://tieba.baidu.com/f?kz=96301369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吉县人祖山景区 下一篇吉县臊子面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2153 次
  • 编辑次数: 2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