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传统农具   

传统农具——灌溉工具

标签: 暂无标签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最早的灌溉农具可能是戽斗。王祯《农书·灌溉门》:“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缏,两人掣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其斗或柳筲,或木罂,从所便也。”后世还有一种用竹篾编斗,斗上装柄,单人使用的戽斗。戽斗很早即已出现。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过一件类似器形的木质器皿,有人认为就是所谓的“罱泥戽斗”。戽斗因其小巧便利,弥补水车之不足,至今仍在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桔槔。《庄子·外篇·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同书《外篇·天地》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絜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桔槔利用杠杆原理,用较小的力量将水提出井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桔槔提取井水的深度有一定限度,井水太深时就无法使用。至迟在汉代就已采用滑轮来提取井水。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的盐井图中就有用滑轮提取井盐的画面,各地汉墓也经常出土附有滑轮井架的陶水井模型。但滑轮只能改变用力方向,并未节省人力。汉代出现的另一种提水工具辘轳则是采用摇转辘轳绞动绳索以提升水桶的办法,从而节省动力,提高功效。山东汉墓的画像石中已有辘轳提水场面。《齐民要术》:“井别作桔槔、辘轳。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唐宋以后,辘轳使用更为普遍。王祯《农书·灌溉门》:“辘轳,缠绠械也。……井上立架置轴,贯以长毂,其顶嵌以曲木,人乃用手掉转,缠绠于毂,引取汲器。或用双绠而逆顺交转所悬之器,虚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缀,见功甚速。凡汲于井上,取其俯仰则桔槔,取其圆转则辘轳,皆汲水械也。然桔槔绠短而汲浅,独辘轳深浅俱适其宜也。 在灌溉农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是水车的发明。水车又叫翻车,发明于东汉末年。《后汉书·张让传》:“又使掖廷令毕岚铸铜人……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种用于浇洒郊路的翻车经三国时人马钧的改进始用于农业。《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杜夔传注》:“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面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马钧改进的翻车是用手摇的,后世称为拔车。自唐以后,又出现了功效更高的脚踏翻车和牛转翻车。其中又以脚踏翻车为多。 除了翻车之外,唐代又发明和使用了筒车。筒车是利用水流推动转轮来提水灌溉的装置。唐人陈廷章的《水轮赋》中对筒车有生动具体的描述。根据他的描述,水轮是把木制的轮子架设在流水之上,利用水流冲击的力量使木轮转动,这样就可以引水上升,进行灌溉。它实际上可能和王祯《农书》中所记载的水转筒车相同。说明唐代筒车已用于农田灌溉。杜甫诗中也有“连筒灌小园”之句,据李寔的解释,“川中水车如纱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留水,高则泻水”。这也就是筒车。宋元时期,适应不同的农田灌溉的需要,筒车又有所发展,出现了卫(驴)转筒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等不同形制。 唐代还发明了另一种灌溉工具立井水车。《太平广记》引《启颜录》:“邓玄挺入寺行香,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这种“以木桶相连”的水车是用来提取井水的,故又称为井车。宋元时期发明了利用流水为动力的水转翻车和以风为动力的风力水车。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1663 次
  • 更新时间: 201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