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条
  • 图片
  • 视频

搜全站
智农361-农事百科 >>所属分类 >> 蔬菜种植   

白菜褐腐病

标签: 白菜病 病虫害

收藏到:   顶[0] 发表评论(0) 切换手机版 编辑词条

白菜褐腐病主要为害菜株外叶,多是接近地面的菜帮发病。病斑呈不规则形,周缘不大明显,褐色或黑褐色、凹陷。湿度大时病斑出现淡褐色蛛网状菌丝及菌核。发病严重时叶柄基部腐烂,造成叶片黄枯、脱落。棚室和露地都有发病,对生产有一定影响。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有性阶段称丝核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filamentosa(Pat.)Rogers。
寄主 该病除危害白菜外,还侵染甘蓝、黄瓜、菜豆、葱、莴苣、茼蒿及茄科蔬菜,引起立枯或丝核菌猝倒病。
危害 主要病害,棚室和露地都有发病,对生产有一定影响。

田间识别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要为害菜株外叶,多是接近地面的菜帮发病。病斑呈不规则形,周缘不大明显,褐色或黑褐色、凹陷。湿度大时病斑出现淡褐色蛛网状菌丝及菌核。发病严重时叶柄基部腐烂,造成叶片黄枯、脱落。
多在幼苗嫩茎基部侵入,病部形成溢缩,呈淡褐色,严重者枯死成立枯或猝到状。继后危害叶柄外侧近地表处,开始生淡褐色至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稍向内凹陷,暗褐色;条件适宜,叶柄基部腐烂,叶片枯黄,易脱落,潮湿天气,病部生出黄褐色蛛形菌丝体和疏松的菌核。

病原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1)形态:幼嫩菌丝无色,老熟时呈黄褐色,分枝处缢缩,离分枝不远处具隔膜,直径8~12微米;菌核不定形,初白色,后变浅褐至暗褐色,稍扁平馒头状,直径1.5~3.5毫米,

病原介绍病原介绍

表面粗糙似海绵状,分不明显的内外两层,内层系活细胞层,外层为死细胞腔。担孢子圆形,大小(6~9)微米×(5~7)微米。
(2)特性:生长发育适温28~32℃,最高40~42℃,最低13~15℃。菌核在27~30℃及足够湿度条件下,1~2天即萌发,产出菌丝,6~10天后又形成新菌

核。

侵染循环编辑本段回目录

土壤传播病害。病原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可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可存活2~3年。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与白菜受害部接触后引起发病,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农具及农

侵染循环侵染循环

家肥传播。

发生因素编辑本段回目录

菜地积水或湿度大,通透性差,栽植过深,培土过多过湿,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1)农业防治: a.选择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消毒(用0.1-0.3%高锰酸钾)
b.农业防治要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发芽期高温影响,苗床育苗采用遮荫降温或套种,幼苗期及时拔除病苗,结合农事操作及时拔除病株,摘除近地面的病叶,携出田外深埋或销毁,

病图病图

防止蔓延。合理的浇水降地温也可减少病毒病;
c.及时防治蚜虫,因为蚜虫传播病毒;
d.浓度为0.5%的辣椒汁可预防病毒病
e.物防治时用1:1:200 硫酸铜:生石灰:水配制的波尔多液喷洒中心病株;0.1%的高锰酸钾加0.3%木醋液防治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400倍液、40%双效灵500倍液、20%利克菌1500倍液、15%恶霉灵500倍液、30%苯噻氰(倍生)乳油1300倍液、35%福·甲(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农利灵或50%扑海因或5%井冈霉素600-800倍液。每隔5~7天喷施1次,连喷2~3次。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地龙 (钜蚓科动物) 下一篇菜豆细菌性斑点病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相关评论

查看更多>>
  • 匿名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

词条信息

IPA-10000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 浏览次数: 933 次
  • 编辑次数: 1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7-03-09